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2019-08-28 09:28:34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當前,農業綠色高品質發展已成為農業農村工作領域的主旋律。但同時,我國農業也面臨著資源高消耗和過度利用、生態退化、環境惡化、農村生活條件差等一系列問題,如農業投入品超量使用、傳統生態農業體系被破壞、農副産品資源利用率低,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農業廢棄物治理也成為“無廢城市”建設的一個重點。

  生態循環農業是把循環經濟的理念應用於農業生産,在農業生産過程和産品生命週期中減少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和廢物的排放量,增加價值鏈條,延伸農業産業鏈,儘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系統的不利影響,實現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産過程清潔化、産業連結循環化、廢棄物處理資源化,達到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的一種以農副産品多級閉合循環利用的現代化農業發展類型。

  生態循環農業已經成為破解我國現階段農業資源環境約束的重要突破口。要更好地發揮生態循環農業的功能與作用,亟待從基本概念、遵循原則、內在動力、運行模式等方面深入了解其本質與特徵,全面分析生態循環農業重點領域的技術、制度與體制機制創新需求,使其成為我國農業綠色高品質發展的有力推動力。

  生態循環農業是基於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則,涉及農業資源高效綜合利用、污染防控、環境改善等領域,本質特徵是資源節約與産業鏈延伸。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包括農業生産環節的依靠資源投入向依靠創新驅動轉變、生産條件由“靠天吃飯”向生態風險可控轉變、農業勞動力由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以及農業經營環節的農業資源由分散配置向集中配置轉變、農業産業由初級産品生産向農工貿一體化轉變、農業功能由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

  加強我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的實證研究。選擇西北旱作模式、南方水網模式、生態脆弱區模式、果園清潔型模式等我國典型生態循環農業類型,深入剖析各發展模式的技術特點、路徑流程、産業結構與功能、産業創新動力、價值增值形式等內在要素,針對所解決的水體富營養化、水土流失、區域生態功能退化、地膜污染、分區域,因地制宜提出一批可複製、可推廣,且與當地資源稟賦、種植結構、經濟發展特徵相契合的生態循環農業典型樣板。

  加強生態循環農業的技術創新。針對生態循環農業産前、産中、産後等環節的技術瓶頸,開展包括農業資源節約型、農業廢棄物利用型、農業産業鏈條延伸型、生物能源型、 綠色種植與健康養殖型等技術研發,並將一系列現代化技術,如空間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技術、大數據等應用於環境污染監測和生態環境監測。另外,加強生態循環農業新技術的推廣與示範,因地制宜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和農藥包裝回收利用、化肥農藥氮磷控源治理、畜禽糞污綜合治理、高效節水等工程。

  進行生態循環農業補償機制創新。首先,圍繞資源保護、生態治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加大對秸稈還田、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現代施藥機械、綠色防控産品、增施有機肥和高標準農膜使用補貼力度,建立終端産品補貼制度;其次,加大投入,完善財政調節手段,鼓勵金融機構對農林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和示範工程給予綠色信貸支持,拓寬抵押擔保範圍,創新融資方式,加大對農業污染第三方治理機構的扶持力度,引入PPP模式,建立政府推動、市場主導、多方參與的産業化發展機制。

  強化生態循環農業法律法規、標準規範建設。首先,要健全生態循環農業的法律體系,包括制訂完善農藥、肥料、飼料、獸藥等農業投入品管理和廢棄物處理的法律法規;完善循環經濟促進法、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等。其次,要推進循環農業技術標準、規程等建設,包括制訂種植業、畜禽養殖業、水産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對現有的循環農業成熟技術進行標準化和規範化,擴大推廣應用規模與範圍。(作者 尹昌斌 張洋)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