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態環保思想成為主流文化

2019-10-29 09:11:04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十月的京城,秋風伴隨著一地金黃拂面而來。大幅降溫,並沒有阻擋人們熱情的腳步。13位來自理論界、文藝界的專家學者近日相聚在由生態環境部舉辦的“倡導綠色價值觀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座談會,領會思想,交流心得,啟迪智慧。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多維度發力,而牢固樹立生態價值理念,讓生態環保思想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中國林業生態作家協會主席李青松對這場座談會期待已久:“今天的座談會開得及時,釋放出一個重大信號,那就是生態環境部如此重視生態文化建設,把它納入到整個生態文明建設的體系中,我覺得這樣的做法非常好。”

  熱烈的氛圍中,與會者暢談生態文明的豐富內涵,道出講好生態故事的熱切期盼,表達傳播綠色價值的堅定決心,更為推進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建言獻策。

  有傳承有借鑒,建設繁榮生態文化

  “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這將會是思想史上一個空前偉大的事件。”清華大學教授盧風感言,“從文明意識上來講,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也是一種空前的革命,這讓我們真正意識到文明、文化怎樣才能可持續。”

  盧風的觀點得到與會專家的認同。

  在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中,“生態文化”擺在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當下,它更是被賦予雙重意義,一方面,它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它也是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具體呈現。

  身處新時代,該如何為生態文化的繁榮添磚加瓦?

  大家紛紛提出,在宣傳上要有傳統文化的價值回歸。山東理工大學教授陳紅兵從傳統生態民俗談起,強調其發揮作用的內在機制,在於民俗是與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相協調的,並對自然萬物心存敬畏和感恩。

  陳紅兵呼籲更多藝術家、作家要有意識地創作生態民間文學,除了繼承吸納這些傳統的民間智慧之外,還要研究如何把生態文明的現實需要與傳統民俗相結合,通過民俗的形式,去更好地發揮宣傳教育作用。

  李青松更是直言文化擁有的“巨大力量”。他舉例18世紀作家繆爾推動美國國家公園建設的行動指出,對於世界自然生態的保護運動,文學藝術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建設生態文化,還應進一步加強與文學藝術界的聯繫,運用文化的手段,傳播生態文明價值理念,普及生態環境科學知識。”

  讓生態環保思想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是作家、學者乃至全社會的共同期許。

  有産品有抓手 宣傳推廣深入人心

  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詞作家車行,對於臨時有事沒能參加此次座談會而深感遺憾。

  車行與“生態環保”關聯在一起,源於他作詞、王咏梅作曲的《讓中國更美麗》。作為首個環境日主題曲,如今它正傳唱祖國每一個角落,悠揚婉轉的歌聲回蕩在綠水青山間。

  “真的沒想到”,這首歌如此“火爆”。作為詞作者,車行當初毫不猶豫地接下了歌曲的創作,他期盼著,能通過歌曲的感染力與表現力,向人們描繪出冬有雪花、春有草綠、鳥有林海、山有泉水的詩意美景,“傳遞出一種正能量、主旋律”。

  正如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作家葉梅在座談會上所言,“生態文化的構建是需要手段的”,唱響生態文明建設主旋律,積極探索生態環境領域文化建設的途徑和方式,離不開好的“産品”。

  座談會上,不少專家學者同樣建言,傳播生態文化,要有好的抓手,而這個抓手,就應該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宣傳産品。

  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倡導綠色價值觀念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文化建設工作,策劃、製作和推廣類型豐富的宣傳産品。如推廣《讓中國更美麗》環境日主題歌曲,並在全社會大規模組織傳唱;開展“美麗中國”環保主題公益廣告徵集暨展播活動、“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品徵集活動,組織作家深入環保一線采風,組織開展生態環保主題攝影、書法、繪畫大賽,努力繁榮生態文化作品創作。

  這些宣傳産品,廣泛傳播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大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增強了全社會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信心和動力。

  “好作品自己會説話”,一首主題曲,在2019年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徵集到了400余個演唱作品。在生態環境系統,各地生態環保人的傳唱飽含深情,江西省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中心的江劍平説:“大家唱得投入,通過一首歌,凝聚力量,鼓舞士氣。”

  沉醉在歌聲裏的不止生態環保人,文化的滲透最終會演變為一種行為的自覺。在“快手”短視頻平臺上,如今輸入“讓中國更美麗”,已有1300余個作品,它們更多是自發拍攝的視頻作品,甚至有廣場舞版和幼兒園孩童自娛自樂的演唱。

  “要引入喜聞樂見的形式,引進不同類型、以人民群眾需要的方式去進行傳播。”生態環境部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建言,不僅“潤物細無聲”要有具體的載體,還要注重充分發揮社會各方的力量,特別是NGO的力量、新媒體的力量,把生態文化建設推向生活方式的轉型,通過生活方式轉型倒逼生産方式轉型,進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綠色化。

  “總之,要提高宣傳的效率,直擊人們的心靈深處。”吳舜澤如是説。

  有品牌有途徑 引導公眾知行合一

  作為一個時代的寫作者,在作家葉梅看來,推進生態文化建設“每一個部署都應該進一步明確目標,且更加具備操作性”。

  從意識到行為,從素養到行動,宣教部門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打造生態環境領域文化活動品牌,不失為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借助六五環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重大紀念日契機,生態環境部積極組織開展宣傳和文化體驗活動,弘揚生態道德,促進公眾參與。面向企業、社區、農村、學校、家庭等領域,徵集評選十佳公眾參與案例,推選百名最美生態環保志願者,深入推進“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公眾知行合一,自覺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以“環境日”為例,幾年間,其活動規格更高、宣傳規模更大、參與人群更多,社會各界參與相關活動的熱情高漲。在2019年,以全球主場活動為契機,通過聯合國環境署的影響力和傳播渠道,將我國的行動和成就向國際社會進行展示。特別是確定“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世界環境日主題。

  廣泛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共同建設美麗中國,“我們的宣傳方式還要多樣化”。吳舜澤在發言中提到,比如環保設施對公眾開放這種形式就開了個好頭,敞開大門做工作,公眾可以走進環保、了解環保,進而踐行環保。

  文化工作涉及面廣、領域眾多,需要社會各界攜手,共同唱響生態文明建設主旋律。作家葉梅説:“我覺得所謂的倡導和推進,不僅是生態環境部一個部門的事,它應該是公民行動,是聯合行動,更是全面行動。在今天,中國的環境保護應該成為一種公民意識和道德準則。”

  今後,生態環境部將持續開展生態文學、攝影、書法、繪畫等作品徵集活動,引導文化作品創作方向;推動生態環境主題微電影、微視頻等網絡文化創作及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加強對生態環境宣傳作品創作的支持力度,推出一批反映生態環境保護、倡導生態價值理念的精品力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

  殷殷期望與寄語,為我們描繪出了憧憬的光明未來。(作者 張黎)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