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的戴家湖,原本是個天然湖泊。曾經,由於日積月累傾倒工業廢棄物,這裡一度堆成了“戴家山”,周邊居民不堪其苦。
如今,經過生態修復,原有工業舊址上建成了戴家湖公園,這裡重現碧波盪漾、花草環繞的景象,周邊居民也有了休閒好去處。
碧波盪漾的小湖、花草環繞的綠道、用廢舊工業零件打造的雕塑……漫步湖北武漢市青山區的戴家湖公園,很難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工業廢棄物堆積場。
王有年在戴家湖附近住了40年。説起這兒的變化,他連用了幾個“想不到”。從一灣湖水變成一座煤灰山,再變成生態綠地,他記憶中的戴家湖又回來了。
由湖變山 又由山變湖
戴家湖原本的確是個湖。
最早,這裡是一片産魚蝦菱藕的天然湖泊。上世紀50年代,武漢鋼鐵廠、青山熱電廠等大型工業項目相繼落戶青山區,戴家湖被規劃為粉煤灰渣填埋場。到上世紀90年代,日日傾倒的煤灰泥漿已有十幾米高,戴家湖成了“戴家山”。再後來,人們發現粉煤灰可以用來制磚,“戴家山”又變了樣,被挖得坑不坑、塘不塘。
王有年回憶,以前粉塵借著風勢四處飛散,家裏常常門窗緊閉;下雨天,粉煤灰會隨著雨水到處流。
整治戴家湖,老百姓呼聲越來越高,恢復戴家湖地區生態環境成為武漢市兩會經常被提起的話題。
在克服資金短缺、土地贖回等重重困難後,戴家湖公園于2013年12月正式動工建設。2015年5月1日,戴家湖公園開門迎客。完成生態修復後的戴家湖公園,實現了城市綠地功能佈局、景觀特徵等全方位改造,完成清運粉煤灰80萬噸,恢復水體面積4.67萬平方米。
如今,滿目蒼翠的綠植,悠然自在的野鴨,悅耳的鳥鳴聲,都在講述著戴家湖回歸的故事。2017年,戴家湖公園園林綠化與生態修復項目還獲得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武漢市園林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綜合分院院長楊逸説,戴家湖由湖變山,又由山變湖,現在華麗“蝶變”為一座美麗的公園,戴家湖公園生態修復能有今天的進展,得益於綠色發展理念。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在戴家湖公園內,景墻、廊架、指示牌等景觀,大多是利用原有碎磚亂石、粉煤灰、舊金屬件等廢棄物做成。全園鋪路和造景用的20余萬塊紅磚,全部來自青山區舊城改造中拆除的建築。
戴家湖公園從建設開始,就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理念,施工人員對以前的緩坡地帶進行微調整,依託原有地形,保留一部分水域面積,就地平整、削高補低。
在原有工業廢址上建設公園,最大的難題是恢復植被。此前由於工業廢棄物多年傾倒,戴家湖公園土壤鹼性很重,最直接的修復辦法是換土,然而,成本實在太高。為此,規劃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想了不少辦法。
最終,他們找到了一种經濟高效的辦法改良土壤:種植大豆。用這種方式,將“全面覆土法”變為“精確換土法”,改良土壤成效顯著。戴家湖公園終於可以栽種植物了。
戴家湖公園管理處主任劉志強介紹,戴家湖現在成了當地每年植樹節活動的重要場地,綠化用地面積達50萬平方米,栽植喬灌木3萬餘株,綠化率高達91.8%。公園建成後,年吸收二氧化碳1.8萬噸,釋放氧氣1.2萬噸,吸滯粉塵200余噸。
生態綠地 居民受益
作為生態型公園綠地,戴家湖公園已經成為周邊居民的休閒好去處。
戴家湖公園生態修復之後,青宜居、青馨居、青康居、天興花園等多個還建小區相繼在湖區周邊落成,附近的棚戶區居民住進樓房。紅鋼城街道、工人村、青山鎮地區的居民也有了休閒娛樂區。
在這裡,園內的運動休閒區通過各種運動、健身場地的規劃佈局,將運動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濕地遊憩區通過對濕地特色景觀的營造,滿足遊人運動、休閒、娛樂等多方面需要。
開園至今,戴家湖公園生態實踐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2016年,戴家湖進行了海綿化改造,設置生態排水溝、雨水花園等對雨水進行收集,匯入公園中心湖體,為園區內部提供綠化用水,同時在水中種植水生植物,使水體得到凈化。
在公園二期建設過程中,設計師將老水泥廠留下的水泥攪拌樁打造成廠址花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保留攪拌基座,點綴了勞保手套和工靴等工業元素,讓人耳目一新。
在公園中部,依據地勢修建了一座7000余平方米的匯水池,水邊坐落著一條長約70米、高3米的紅色耐候鋼群峰。公園的水泥管遊園、混凝土岩石花園、回音壁等景觀,都是就地取材,重新加工設計而成。(作者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