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整治致力生態美百姓富

2019-12-11 16:54:16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內頁-文章圖片模板

  中國環境報訊:沿著逶迤蜿蜒的環山路而上,縉雲山的林海蒼茫、奇峰聳翠、九峰崢嶸排空,盡收眼底。登高遠望,山間雲霧縈繞,南方紅豆杉、伯樂樹、珙桐、香果樹等在冬日料峭裏越發生機勃勃。

  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重慶主城區,跨沙坪壩、北碚、璧山三區,是主城的生態屏障,“四大肺葉”之一,其主要保護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及生態環境,保護區植物資源豐富,珍稀瀕危植物繁多。

  長期以來,由於縉雲山保護區內原住民較多,其生産生活需要與生態保護的矛盾大,進山入林遊客日益增多,加之監督管理體制不順、執法不嚴,基礎設施和管護能力薄弱,導致保護區記憶體在違法建設、違規經營、農家樂無序發展、亂佔蠶食林地、人類活動頻繁等問題。

  對此,重慶市打響了縉雲山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的攻堅戰。

  一年半後的今天,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整治成效用一組實實在在的數據呈現出來:保護區內190個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綠盾行動”等查出交辦的問題,完成整改184個,整改完成率96.8%;嚴格問題整改對賬銷號,各級各方面認定的340處違法違規建築全部啟動整改,累計完成整改319處,正在推進整改21處,累計拆違8萬多平方米。同時,對78名黨員幹部和4個單位依法進行了嚴肅監督執紀問責。

  高位推進 分類施策

  全面推進問題徹底整改

  為徹底整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的問題,推進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市長唐良智先後8次深入現場督導、提出要求,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長唐良智任組長,副市長陸克華、李明清任副組長的領導小組,成立了工作推進組,三區和市級相關部門成立工作專班,組織400多名幹部進駐縉雲山保護區開展工作。

  市級相關部門多次開展核查和“回頭看”,三區積極開展自查自糾,市、區分級驗收。通過全覆蓋調查、“回頭看”核查、再排查再清理,全面排查縉雲山保護區內3085處建構築物,建立了完整的基礎臺賬和問題清單。

  去年6月22日,重慶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縉雲山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方案》,舉一反三,將整治範圍擴大到縉雲山保護區全域,將國有和集體土地上的違建、大體量建築、對生態環境有影響且不協調的合法建築和“四個交辦”問題一併納入整治重點。

  “在整個綜合整治過程中,我們堅持了系統設計、分類施策的方針。針對不同的違建問題,採取拆除、完善手續、農房調整、沒收建構築物等多種方式進行處置。”重慶市林業局負責人介紹,在縉雲山保護區綜合整治過程中,針對違法建築,應拆盡拆;對減災安置房、原三益公司房屋等情況較為複雜的違法建築,先收回後拆除;對大體量建築,由三區領導包案,集中攻堅;對其他違法建築由村民或業主主動拆除。

  針對部分原住民利用房屋違法建設經營農家樂的,採取農房調整方式整治;針對違法面積輕微和整治後的農房,依法依規完善宅基地和農房審批手續等。

  一場針對縉雲山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大戰就此打響。

  拆除整改 覆土復綠

  舉一反三將整治範圍覆蓋全域

  在縉雲山綜合整治中,重慶一手抓違建拆除、一手抓生態修復,全面拆除違法違規建築,對拆除區域實施覆土復綠。啟動了生態修復治理,採取了噴播種草、栽種苗木等措施。大力實施拆后土地復綠,對違建拆除後的林地、生態搬遷後的宅基地重新栽種綠樹,從根本上在生態環境壓力上做“減法”,在綠色生態本底上做“加法”。

  北碚區澄江鎮縉雲村戴家院社有一處減災安置房位於縉雲山保護區實驗區,土地性質為集體土地,原本用途是安置避災居民,但近年來原住民紛紛將房子私下出售或以租代售給外來人員,甚至變成小産權房多次轉讓,改變了房屋的用途。目前,這些房屋已全部協商收回,並全部拆除,覆土復綠工作已完成。如今,站在原址,早已看不出房屋存在過的痕跡。

  在沙坪壩區青木關鎮四楞碑村木水窩社,有一片普通的林地,乍一看,與周圍環境一般無二。

  曾經,原重慶九濱馬術俱樂部有限公司在這裡流轉了林地,搭建了彩鋼棚,砍伐樹木,開闢了一片跑馬場,從事馬匹繁殖、馬術培訓、賽事、表演等經濟産業,佔用縉雲山自然保護區實驗區林地4154平方米。

  2018年3月,“綠盾行動”發現這個馬術俱樂部違法違規改變林地用途,立即採取措施叫停。沙坪壩區相關職能部門依法對其作出了責令恢復原狀、立即停止違規旅遊開發活動、罰款的行政處罰,並要求公司關閉馬場,限期轉移馬匹。

  2018年8月10日,拆除全部違法建構築物,馬匹全部轉移,實現覆土復綠。“復綠所種植的樹木也是根據周圍生物特性來選擇的,主要有黃桷樹、麻柳樹、桂花樹、水杉、櫻花等,避免了外來物種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沙坪壩區青木關鎮鎮長張玉林介紹。

  踐行綠色發展 護好巍巍青山

  探索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去年以來,重慶創新啟動了林長制試點,目前已擴大到15個區縣。今年,縉雲山生態屏障區也積極開展林長制試點,由副市長李明清任縉雲山林長,相關區政府主要領導為縉雲山副林長,建立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林長制工作制度體系和職責體系。林長制對縉雲山保護區統籌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實現生態改善、綠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的一首《夜雨寄北》讓位於縉雲山保護區內的黛湖充滿詩意。黛湖裏生長著130多種藻類,被稱為“藻類基因庫”。從上世紀90年代起,圍繞黛湖建起了不少鄉村酒店,這些酒店雖然部分合法,但是多年來酒店規模的逐步擴大,對黛湖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在保障經營者合法權益的情況下,今年對黛湖附近的雲登酒店、金湖灣度假村、大罕宮酒店等進行了整體拆除,覆土復綠等工作正緊鑼密鼓進行。

  在黛湖整治上,北碚區澄江鎮負責建築拆除,北泉溫泉公司開展復綠等工作。林長制實施後,鎮級林長鬚時時了解整治進度,對整治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協調、處理和解決,確保黛湖整治成功。

  “沙坪壩區積極探索縉雲山保護長效機制,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沙坪壩區區長常斌介紹,沙坪壩區制定了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的規範性文件,加強源頭管控,堅決執行“四個絕不準入”原則,即犧牲縉雲山生態環境的項目絕不準入、不利於縉雲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項目絕不準入、不符合規劃的項目絕不準入、手續不全的項目絕不準入。

  同時,沙坪壩區在總結縉雲山綜合整治經驗的基礎上,還啟動了同為主城“四山”之一的中梁山修復計劃,啟動區域保護提升規劃修編,優化空間佈局,完善功能配套,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保護生態 保障民生

  積極探索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今年65歲的李星華是縉雲山的原住民,年輕時在外務工,為生計四處奔波。幹不動時回到老家,兒女早已各自成家,李星華和老伴兩人守著一畝三分地,家庭年收入僅1萬餘元。彼時,縉雲山低檔便宜的農家樂四處開花,李星華狠狠心,投入全部積蓄將自己的住房重建,也準備開農家樂。

  李星華家的房屋恰好位於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內,重建後的房子土地面積超過218.9平方米、建築面積747.8平方米,成為核心區體量最大的建築。

  “我不走,既然説我部分違建,那我就等政府幫我把違建的拆了,給我把合法的留下。”李星華不理解,自己一輩子的積蓄搭在這裡,説拆就拆了?

  縉雲山上原住民較多,要徹底整治修復保護好縉雲山生態環境,解決原住民搬遷問題是關鍵。“先有原住民,後有保護區,讓原住民搬遷,故土難離,難免會有人不理解,只有做深做細群眾思想工作,保障好群眾合法權益,解決群眾的後顧之憂,爭取群眾的支持,才能將搬遷工作進行下去。”北碚區委辦副主任呂玉春説。

  重慶創新生態搬遷,將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內居民全部納入搬遷範圍。按照自願原則,由農戶選擇退地入城或異地遷建,同步實施搬遷區域內房屋拆除、覆土復綠、生態修復。

  北碚區政府工作人員一邊讓拆遷隊拆除違建部分,一邊對李星華講政策、講規劃、謀未來。部分拆除並不容易,要考慮剩下房屋結構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一棟民房整整拆了8天。8天來,李星華聽著政府工作人員的講解入了心,看著拆遷隊小心翼翼地作業,他釋懷了。縉雲山是他從小生活的地方,感情深厚,不捨離去,但是生態環境保護更是刻不容緩。第八天下午,他對政府工作人員説:“全拆了吧。”

  房子拆了之後,李星華獲得120多萬元拆遷賠償款,住到了北碚城區女兒家,還被聘為縉雲山護林員。李星華每天開著車上山,早上6點40分準時開始巡山,天黑下山。“我算是由環境的破壞者變成環境的保護者了,縉雲山是我的家,也永遠是我的家。”李星華深情地説。

  截至目前,北碚區已簽訂協議203戶、520人,分別佔總戶數的97.6%、總人數的98%;沙坪壩區已簽訂協議143戶、308人,分別佔總戶數的100%、總人數的100%;璧山區已啟動相關工作。

  重慶市積極探索保護生態和保障民生的新路子,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整合居民空置房屋,推進農家樂提檔升級。對符合社保條件的居民全部辦理社保,設置公益崗位,招聘李星華這樣的原住民防火護林。

  此外,還對搬下山的有勞動能力人員,通過培訓和招聘會,積極推薦就業。對搬遷對象中的貧困戶、低保戶、困難黨員、軍屬等群體,建立臺賬,搬遷後及時跟蹤了解,及時關懷慰問,確保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下一步,我們將縱深推進縉雲山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開啟縉雲山綜合提升新篇章。”重慶市林業局負責人表示,重慶將進一步推進縉雲山保護區深度整改,有序開展生態搬遷,鞏固擴大綜合整治工作成效,加快縉雲山(保護區外)環山生態綠道規劃設計和建設,佈局發展生態産業業態,開展農家樂提檔升級示範點建設,開展林長制試點,探索生態保護長效監管機制。(作者 程竹青)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