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牢基礎 美麗鄉村更宜居

2020-03-20 09:31:03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馮實

核心閱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的短板在“三農”,尤其在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短板如何補?各地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對標全面小康目標任務,加緊開工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升級公共服務水準,讓鄉村更加美麗宜居,讓農民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項目按下“快進鍵”,合力保進度,讓民生工程暖民心

  “砰!砰!”挖掘機陣陣轟鳴,工程車來回穿梭,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射箭鎮的工地上一大早就熱鬧起來。

  “緊趕慢趕,這條連接鵝項村和五房村的公路開工了,6月底如期通車沒問題!”射箭鎮黨委書記石洪彬滿懷信心。

  石洪彬介紹,前段時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項目一度暫停。可是復工後,修路就按下“快進鍵”——工程隊請來“大傢夥”,車輛及設備增加了兩三倍,“必須加把勁,把時間搶回來!”該項目負責人説。

  這條路對山裏人意義很大。村民王丕懷坦言:“鵝項、五房兩個村近200戶,過去路不好,山貨出不去,項目進不來。”眼看著項目加緊推進,村民們七嘴八舌聊起好日子:“往後方便了,騎上摩托,20分鐘就能到鎮上”“公路連著藥博園,咱種的夏枯草、瓜蔞等中藥材不愁賣啦”……

  長期以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是影響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説,近年來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但總體上依然薄弱。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農村基礎設施的短板必須儘快補上。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大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當前疫情會不會影響建設任務?魏後凱認為,影響只是暫時的、局部性的。“按照規劃、進度推進,保障好資金、用地、勞動力等支撐,這些民生工程能夠如期完工。”

  各地一手嚴防疫情,一手推動農村民生工程復工。

  開“綠燈”,優服務、簡流程。一些地方針對施工審批、人工登記等問題,採取線上申報、電話溝通等方式“只跑一次”,助力工程復工開工。

  射箭鎮與區裏相關部門聯手,合力保工程進度:6.5公里的道路分為兩段同時推進;招投標“不見面”,資料拍成圖片,用視頻核實;強化保障,建材、人員和資金跟上項目建設。

  石洪彬每天都到場督促,村兩委成員現場辦公;為確保人手,村裏成立服務隊,修路隊伍壯大了;物料供應緊張,鎮裏對接砂石廠,辦理通行證,沙子、石子、水泥運來了……

  在全國,今年推動“四好農村路”示範創建提質擴面,啟動省域、市域範圍內示範創建。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任務,有條件的地區將城市管網向農村延伸,讓更多農民喝上“放心水”。

  射箭鎮的村組公路不斷延伸,路基開挖6.5公里,碾壓夯實路面6000米……“等路通了,中藥材就能換成票子,咱們一起奔小康!”王丕懷説,村裏人的日子就像家門口的這條路,一定越走越寬敞。

  服務有了升級版,管眼下管長遠,質與量雙提升

  村路曲折,插入山坳,一個來回就是8公里,這段時間陳曉琳走得更勤了。陳曉琳是陜西留壩縣火燒店鎮天星亮村的村醫,平時入戶給村民診療。疫情發生後,她有了新任務——為重點監測的50多個農民測體溫,每天兩次。

  在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陸集鎮官莊村,村醫黃利玲為居家觀察的村民做了動態檔案,建了微信群,及時解答疑問。“醫生就在身邊,安心!”村民們時常給黃利玲點讚。

  疫情發生後,像陳曉琳、黃利玲一樣,全國近400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全出動、齊上陣,在排查人員、篩查患者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完善農村公共服務,是農民群眾最期盼的現實需求。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分析,此次疫情也暴露出農村醫療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要加快補上農村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務短板。

  “防疫情、護健康,少了哪個都不中!”這段時間,河南鄭州鄭東新區楊橋辦事處6個村衛生室9名村醫在卡點參與防控,日常工作也沒放下。“老人行動不便,小孩子生了病,大家不方便到衛生室,俺們就送藥上門。”萬灘村村醫梁長記説,這段時間入戶走訪更勤了,重點照看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送去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物資,還要監測血壓、血糖等指標。

  魏後凱説,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強化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薄弱環節作出部署,其中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是重要一環。“全力提升醫療衛生服務品質,為的是解決好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輸血”激發活力。“推動城鄉醫療服務一體化,讓更多優質醫療力量下沉鄉村。”魏後凱説。在宿豫區,13個鄉鎮醫院、138個社區服務中心的千余名家庭醫生組成93個團隊,與返鄉人員臨時簽約服務;從城區醫療單位抽調100余名醫務人員,充實鄉村防控崗位,一定程度化解了醫療人員緊張難題。

  “造血”增強動力。“村衛生室是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的網底,鄉村醫生是農民健康的守門人。”朱啟臻建議,要推動硬體升級,加強村衛生室標準化改造,更新現代化醫療設備,滿足群眾看病需求。同時,還要完善配套政策,解決村醫的待遇、養老、培訓等問題,促進鄉村醫生隊伍的穩定和發展。

  地方寬敞了,設備到位了,村醫更忙了。宿豫區將13家村衛生室納入區重點項目重建改建。“以前衛生室小,設備老舊,村民不願意進門看病,現在大變樣,許多診療項目都能做了。”黃利玲説,目前全區41.7%的參保農民選擇在鄉鎮醫院和村衛生室住院治療,建成15分鐘健康圈,村民小病不用出村了。

  黃利玲感慨好政策不斷:“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改造提升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可優先聘用符合條件的村醫,農村醫療水準還能上臺階!”

  環境整治重機制,鄉村顏值更美了,乾乾淨淨迎小康

  山東東營市東營區史口鎮大宋村,熱鬧的廣場舞停了一個多月了,可張水仙每天照常來廣場“打卡”。

  舞跳不了了,為啥還來?“廣場的公廁保潔缺人手,俺報名做了志願者。” 張水仙每天拿上抹布搞衛生,拎著噴壺做消殺,忙活得不得了。“環境好了,俺村變美了,俺出份力心甘情願!”

  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處理,農村小事連著大民生。如今,全國90%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0%,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84%以上的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進,越來越多的村子舊貌換新顏。

  今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如何干?近日,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印發《2020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要點》,出臺50項具體舉措,確保今年按時保質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目標任務,推動村莊清潔行動常態化、制度化、持續化,促進鄉村外在美向內在美轉變。

  “鄉村環境整治,農民既是受益者,更是參與者。”朱啟臻説,乾淨整潔的村容村貌有利於抓好疫情防控。今年要全力完成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處理三項硬任務,可採取設置公益崗位等方式,引導農民工參加鄉村環境整治,從“要我改”轉變到“我要改”,增強群眾內生動力。

  山水之間、粉墻黛瓦,江蘇南京市橫溪街道石塘村是當地知名的鄉村旅遊點。“疫情發生以來,村里民宿不能正常營業,不少村民在家閒著。村黨總支書記鄭濤説,村裏積極引導村民參與疫情值守、村莊衛生清掃等。

  “一定好好幹!把村子環境搞好,我的農家樂也跟著沾光!”村民方崇寶第一個報了名,當上了衛生保潔員,村裏累計為村民提供28個崗位,每日工資100多元。

  建好更要管好。在東營區,近3萬戶農戶完成庭院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今年底300戶以上的自然村也將完成建設任務。為做好後續管護,區裏出臺辦法,保障資金、保障隊伍,探索“廁具壞了有人修,糞液滿了有人抽,抽走之後有效用”的可持續管護模式。

  “農村環境長效機制需要多元化治理。”魏後凱建議,加強環境衛生宣傳教育,轉變農民衛生觀念;創建人居環境示範鄉、示範村和示範戶,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搭建監督平臺,讓村幹部和村民參與監督提意見;推廣農村社區和村莊服務網格化管理,發揮好鄰裡鄉親等熟人作用,確保村民長期受益,乾乾淨淨迎全面小康。(人民日報記者 常 欽)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