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走出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

2021-03-17 10:03:13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馮實

  近年來,北京市全力推動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持續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和能源清潔轉型、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燃煤量大幅下降, 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23%以上,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

  宏觀把控 構建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格局

  如何在保護林地的前提下,喚醒沉睡的資源發展經濟,讓農民吃上生態飯?

  房山區週口店鎮作出了新的嘗試。2016年,通過北京綠色交易所(原北京環境交易所),鎮裏碳匯林吸收的2530噸二氧化碳,以每噸30元的價格賣給一家企業。

  週口店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碳匯林生長速度快,固定下來的碳可以上市交易,農民可以從生態保護中獲得更多收益。

  “十三五”期間,除了森林碳匯提升工程外,北京市積極深入推進能源清潔化進程,實現了以電力、天然氣、油品為主的能源結構優化轉型,化石能源內部調整基本完成。

  2015年,北京實現核心區基本“無煤化”,2018年實現全市基本無燃煤鍋爐,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北京市燃煤消費量從峰值的3000余萬噸降至2020年的173萬噸,累計減少94%;電力、燃氣等清潔優質能源佔比提高到98.1%,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決燃煤污染問題。

  大力實施“煤改電”“煤改氣”,也讓居民得到了實惠。家住順義區趙全營鎮的王女士説:“以前一個火眼燒4塊煤,燒完了就得換,非常麻煩,但是屋裏的溫度一般也就十七八攝氏度。現在屋裏有二十五六攝氏度,感覺一下子就暖和了。”

  精準調控 建立規範有序的碳市場

  2013年,作為全國首批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省市之一,北京正式啟動碳市場工作。然而,開展試點工作並非一帆風順。在缺乏法律支持的情況下,很多工作只能依靠行政手段推進。

  對此,北京市通過人大立法實施碳排放總量控制下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實現了法律法規上的突破。在此基礎上,北京針對碳市場密集出臺了多項配套制度,形成較為完善的碳交易法規政策和標準體系,為碳市場運行提供制度保障。

  自碳市場建設以來,北京數十家高耗能企業關停退出,並帶動了一批低碳諮詢服務、第三方核查諮詢機構的發展,培養了一批環保産業。低碳諮詢、碳金融等新興業態不斷涌現,節能環保服務産業蓬勃發展。

  截至2020年履約期,北京有843家排放單位被納入重點碳排放企業管理,有622家排放單位被納入一般排放單位管理。其中,重點碳排放單位覆蓋了電力、熱力、航空等8個行業,參與履約的重點碳排放單位100%實現履約,全年試點碳市場配額成交量達470萬噸,交易額達2.45億元,市場總體供需平衡,成交價格保持了增長趨勢,體現了碳配額資源的價值趨向。經過7個履約季的運行,減排效果明顯。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碳排放權交易作為利用市場化手段協同控制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的一項重要政策工具,可以有效促進企業升級轉型,有利於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

  高位推進制度保障 廣泛開展國際合作

  “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委設立生態文明委,下設“市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小組”,統籌大氣污染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有效促進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印發《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明確以資源環境為硬約束,確定了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確認城市減量發展的中長期目標。

  工作框架搭好了,如何有針對性地推動工作?在機構設置和編制以及一些具體的工作上,北京將約束指標納入考核體系。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時期,北京將二氧化碳強度下降率和碳排放總量達峰目標納入規劃約束性指標體系,將年度減排目標分解到各區,壓實責任。通過考核機制,倒逼各區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實現碳減排。

  “同時,碳減排作為一項綜合工作,一方面,要與生態環保工作相結合,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另一方面,還要以發展、改革的宏觀視角不斷學習國內外先進城市經驗,才能事半功倍。”這位負責人説。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舉辦兩屆“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會”,連續多年舉辦“北京國際大都市清潔空氣與氣候行動論壇”品牌活動,積極派員參加C40全球市長峰會、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等重大國際活動。通過雙邊合作框架以及友好城市渠道,與意大利環境領土與海洋部、美國環保局及加州環保局、韓國首爾市氣候環境本部、日本東京都環境局、法國巴黎大區空氣品質管理中心等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

  六項舉措推動“十四五”綠色低碳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時期,北京將如何進一步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採取六項措施。

  深化落實城市功能定位。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優化城市功能定位和區域結構佈局,將促進綠色低碳發展、降低碳排放作為實現高品質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深度優化産業結構,著力提升城市韌性,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

  推動能源低碳革命。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深入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能耗強度“雙控”,推動新能源規模化利用,切實推動能源轉型變革和綠色能源發展。

  提升城市系統碳匯能力。堅持多措並舉、多領域協同,強化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水準,提升城市森林、農業領域碳匯能力,切實保障城市綠色低碳運行。

  構建現代低碳治理體系。以法規制度體系建設為基礎,以落實各級主體排放控制責任為核心,以完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為重點,以引導全民共同參與為導向,加快構建形成法制化、市場化、精細化和多元化的低碳治理體系,使低碳發展理念成為各類主體的自覺行動。

  強化碳減排技術保障支撐。在碳中和引領下,促進低碳領域技術創新和政策指導,大力培育綠色金融和低碳衍生産業,培育專業技術人才,健全統計監測機制,為實現高品質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協同合力應對氣候變化。把減碳領域區域合作作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任務,強化試點示範作用,堅持改革創新、完善機制、協同互動,加強區域清潔能源開發和低碳環保産業合作,有力促進京津冀生態環保領域實現率先突破。(張雪晴)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