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平的新土,一層層疊在山坡上。遠處,拖拉機的轟鳴聲回蕩在山間谷地。“好啊,撂荒地又用起來了。”范華風瞧著眼前的景色,心裏樂開了花。
77歲的范華風家住四川遂寧市射洪市金華鎮伯玉村,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農家人最見不得地荒,這兩年一看見滿是雜草的撂荒地,心裏那個惱火。”
伯玉村黨總支副書記馮勇説:“全村一共600多人,2/3左右外出務工,加之地塊零碎、效益低,也就撂荒了。”他説,最多的時候,被撂荒的耕地約有800畝。
遂寧市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張羽也頗感棘手。“遂寧是外出務工大市,外出務工人員佔農村勞動人口近七成。截至2020年初,撂荒地超過21萬畝。”這些數字,他越算心裏越急。
2020年3月2日,遂寧市出臺關於撂荒地復耕工作的意見,給出解決方案:發展集體代耕、業主代耕等多種復耕模式,鼓勵土地流轉,引導農戶前3年免除土地租金和分紅,接下來兩年土地租金和分紅減半。當年,遂寧定下一個目標:復耕20%以上的撂荒地。
伯玉村請來了美來源合作社代耕,可一開始村民的工作並不好做。
“很多村民不相信代耕能掙錢,有的甚至不在乎耕地是不是撂荒。”馮勇和村幹部跑遍了家家戶戶,又挨個給在外務工的人打電話,前後組織村民開了12次會,還帶著在家的村民到外村參觀撂荒地復耕。去年10月,這件事終於落定。
“坡上這地,路邊的還好,裏面的那一片,地不平,實在不好種。”范華風説,兩個兒子在外務工,自己就和老伴在家種點兒菜。聽説有合作社願意代耕,3年以後還有租金收入和分紅,他第一個站出來支持。
美來源合作社理事長徐波介紹,撂荒地復耕要經過打草、旋耕機旋耕、生土翻犁、施肥等多個環節,前後要花上兩三個月時間,平均每畝地需要投資300到500元。
那到底劃不划算呢?
“復耕一畝撂荒地,種植玉米、小麥和高粱等作物,一年能掙700元,參與撂荒地復耕還能享受農機作業補貼。”徐波掰著指頭算賬,美來源合作社已經參與流轉3000多畝撂荒地,加以復耕,“政策好,未來有經濟效益,後續農戶也有分紅和土地流轉收益,一舉多得。”
“在大英縣和安居區等地,我們還探索出由村集體代耕撂荒地的模式。”張羽介紹,由村集體代耕,既能壯大集體經濟,也解決了土地撂荒問題。當地還積極引導農戶自主復耕,為其免費提供優質良種,並簽訂購銷合同,解除後顧之憂。一年來,遂寧已復耕撂荒地13.89萬畝,佔比達64.93%,遠超20%的設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