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海底世界的五彩斑斕

2021-12-08 09:21:21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踏上海南省三亞市蜈支洲島,細膩的銀沙鋪撒成一彎玉帶狀,海水明澈見底。

  最近幾個月來,張浴陽和團隊成員們無暇欣賞美景,也顧不上躲避炎熱,一直埋頭在岸邊組裝珊瑚苗圃。

  張浴陽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珊瑚礁人工生態修復研究工作已經12年了。

  近年來,受人類開發利用活動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全世界的珊瑚礁保護都面臨著新挑戰。對此,各國科學家與海洋保護專業人士都一直在積極尋找珊瑚礁恢復的技術方案,張浴陽團隊就是其中之一。張浴陽説:“如今,隨著大家對珊瑚礁的保護意識增強,再加上科研團隊的努力探索和實踐,我國在珊瑚礁保護和修復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加大保護力度,促進珊瑚礁自然恢復

  珊瑚礁主要分佈于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它們是成千上萬由碳酸鈣組成的珊瑚蟲骨骼,在數千年至數萬年的生長過程中形成的。

  “珊瑚礁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就好比熱帶雨林之於陸地。雖然珊瑚礁只佔海洋面積的不到2‰,但孕育和在其間生活的物種佔海洋生物的25%。”張浴陽説,“可以説,有珊瑚礁的地方就有豐富的海洋生物系統。它們不但保障海洋生物多樣性、遏制海底荒漠化,還供給人類大量食物、旅遊資源等。”

  據介紹,目前防止珊瑚礁繼續衰退的方法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保護,通過去除造成珊瑚礁退化的影響因素,如人類破壞、污染、過度捕撈、敵害生物等,讓珊瑚礁生態系統自我恢復;另一類是人工修復,通過人為手段加速和輔助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恢復。

  在促進珊瑚礁自然恢復方面,我國不斷加大力度。海洋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漁業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都有涉及珊瑚礁保護的內容。此外,我國還加入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等國際公約,劃建了涉及珊瑚礁保護的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5個,國家級特別保護區(海洋公園)1個。

  “珊瑚苗圃”助力人工生態修復

  珊瑚礁的自然修復過程漫長且艱難,有的甚至需要上百年時間。因此,採用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修復方式已經成為業內共識。

  “搭建‘珊瑚苗圃’是珊瑚礁人工生態修復過程的一種手段。”張浴陽介紹, “我們需要先在岸上把‘苗圃’的框架做好,再用一種特製的水下錨將其固定在海底。然後,把一些手指大小的珊瑚斷肢安放在‘苗圃’上精心培育,讓它們長得更快更大。”珊瑚斷肢長大後,工作人員再像“種樹”一樣,把健康的珊瑚移植到適合生長的海域。

  2008年3月,張浴陽進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珊瑚生態學與珊瑚礁生物學學科組工作。2010年至2012年的3年間,他所在的課題組對西沙群島的珊瑚進行幼體培育,獲得了數萬個珊瑚幼體,並放歸到珊瑚礁上。後來,科研人員又研發了浮床式的珊瑚斷肢培育苗圃,應用於珊瑚礁修復中。

  “浮床式苗圃安置在貼近海底1至2釐米的高度,受海浪影響小,能培育多種形狀的珊瑚與骨骼脆弱的珊瑚。”張浴陽説,“在珊瑚苗圃上生長的珊瑚斷肢在8個月左右可以增長3至5倍。當它們長至10至20釐米長時,我們就需要將其移植到待修復的珊瑚礁上,用於增加該區域的珊瑚數量。”

  目前,張浴陽所在的課題組在南海南部和西沙群島建立的修復示範區面積已超過300畝,“珊瑚苗圃”每年可供給珊瑚礁生態修復用珊瑚斷肢4萬餘株。

  人工繁育珊瑚難度不小。張浴陽説:“在後續的研究中,我們還將對不同的珊瑚生長狀況進行長期、連續的監測,探究出不同珊瑚的生長速率,為擴大珊瑚繁育規模和珊瑚礁生態修復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將在珊瑚培育方法上進行新探索。”

  科研人員既要做好珊瑚礁生態修復與保護,又要注重前沿基礎研究,挖掘珊瑚礁生態系統演變的奧秘,找到相應的生物保護技術。

  “每個人也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珊瑚礁生態系統。”張浴陽提醒公眾,拒絕購買珊瑚和硨磲工藝品或紀念品;在海邊不要踩踏、撿拾珊瑚;生活中少用塑膠製品,減少海洋中的塑膠污染;減少碳排放,減緩全球海水變暖的步伐等,這些都能夠為保護海底的五彩斑斕盡一份力量。(人民日報記者 吳月輝 )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