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 讓環境更好

2021-12-13 13:35:55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變廢為寶 讓環境更好_fororder_00

  粉碎、攪拌、燒制……在中國建築四局位於廣州的一處建築施工現場,建築廢渣正被碎成細骨料,加工成為一塊塊透水磚。“按照8小時不間斷處理,項目平均一天可處理固廢垃圾500立方米,處理回收率達40%至50%。”項目經理牛永緒説,通過就地取材的資源化利用,不僅能節約垃圾清運費等經費,還能有效減少清運過程中的粉塵等環境污染。

  2018年以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35個城市(區)開展了建築垃圾治理試點工作。記者從12月8日召開的全國城市建築垃圾工作視頻現場會上獲悉:目前35個試點城市(區)初步建立了建築垃圾分類管理、全過程監管體系,消納設施和資源化利用項目也在加快建設。

  目前,試點城市建築垃圾總消納能力已超過當地建築垃圾的年産生量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建築垃圾可分為工程渣土、工程泥漿、工程垃圾、拆除垃圾等,據測算,我國城市建築垃圾年産生量超過20億噸,是生活垃圾産生量的8倍左右,約佔城市固體廢物總量的40%。這些建築垃圾不僅佔用大量土地,處置不當還會污染地下水、土壤和空氣。

  據測算,35個試點城市(區)資源化利用率約50%,比2018年試點前提高15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城市平均水準約10個百分點。目前,這些城市的建築垃圾總消納能力已超過了當地建築垃圾的年産生量。

  “加快建築垃圾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可以破解‘垃圾圍城’,還能倒逼工程建設生産管理模式轉變,有效減少工程全生命週期的建築垃圾排放,促進城鄉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介紹。

  提高資源化利用率,精準垃圾分類是關鍵

  要提高資源化利用率,精準垃圾分類尤為關鍵。北京建築大學教授陳家瓏介紹,我國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約為40%,之所以與一些發達國家還存在差距,其中一個因素是國內建築垃圾源頭分類剛起步,分出的可利用成分純凈度不高,增加了資源化利用難度;而且,目前國內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也還無法滿足實際需求。

  在江蘇一家環境科技公司,智慧分揀裝修垃圾處置線正有序運轉。智慧分揀機器人可以精準判斷所需分揀垃圾的材質、尺寸、位置等,通過機械手準確抓取,投入對應的物料倉內。“裝修垃圾成分比較複雜,包括混凝土、石膏板、油漆桶、舊金屬等。這項垃圾自動分揀技術能通過7種識別方式,將裝修垃圾識別、抓取和分類成10余種物質,分揀出來的料比較純凈。”公司負責人陳連介紹。

  通過加快消納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目前江蘇省設區市已實現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全覆蓋,60%以上的縣(市)建成運行了規範的資源化利用設施。

  加快構建全過程監管體系,也是建築垃圾治理試點工作的目標之一。目前,上海等城市將建築垃圾日常監管納入城市“智慧城市”“一網統管”建設任務,通過部門信息共享、大數據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初步形成了“違規實時發現、措施自動生成”的監管體系。

  目前還面臨統籌協調工作機制不健全、後端處理能力不足等難題

  儘管試點探索取得積極進展,但從全國看,“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開發建設方式尚未根本轉型,建築垃圾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工作仍處於起步階段,此外還面臨統籌協調工作機制不健全、建築垃圾後端處理能力不足、行業發展相對滯後等難題。

  “當前,我國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産品價格還不具備市場優勢,市場推廣和社會接受度有待提高,接下來可以進一步完善資源化利用相關配套政策,推進建築垃圾治理和資源化利用。”陳家瓏建議。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各地要統籌考慮建築垃圾産生、消納和資源化利用,形成“一攬子”綜合解決方案;推進源頭減量,建立建築垃圾減排體系,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築,加強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週期管理;建立全過程管理制度,對建築垃圾實施分類運輸、分類處理,促進回收及資源化利用;加快處理設施建設,根據建築垃圾産生量,合理確定處理設施佈局和規模。同時,在推動資源化利用方面,鼓勵出臺激勵政策,加快建築垃圾再生産品生産,提高資源化利用水準;在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中,特別是在政府投資工程中優先應用建築垃圾再生産品。(人民日報記者 丁怡婷 )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