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丹頂鶴首次在北京延慶野鴨湖現身的新聞迅速在網絡走紅。許多攝影愛好者急奔生態濕地野鴨湖拍下兩隻鶴鳥的美麗身影。經初步確認,兩隻丹頂鶴均來自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不只是丹頂鶴,目前北京擁有503種野生鳥類,佔我國鳥類物種數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進入候鳥遷飛季以來,黑鸛、大鴇、天鵝、鴻雁、鴛鴦、灰鶴、秋沙鴨……紛紛蹁躚而至,鳥類專家分析表示,今冬有300萬隻左右候鳥飛來京城,此時的北京變成了候鳥的“天堂”和“加油站”。如今,全市包括候鳥在內的野生動物種群逐步增長,北京已經成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首都之一。
為候鳥建“食堂”
僅以延慶區為例,對丹頂鶴的到來,一位主管生態建設的幹部對記者分析説,丹頂鶴是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瀕危物種,它需要潔凈而開闊的濕地環境作為棲息地,是對濕地環境變化最為敏感的指示生物。此次在野鴨湖保護區發現丹頂鶴,意味著延慶區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野鴨湖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也越來越豐富。這是延慶區委區政府帶領延慶30萬人民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做出的重要成績,更是首都生態涵養戰略的重要成果。延慶區堅持“生態立區”發展戰略,在全市率先成立區級自然保護地管理處,全區自然保護區覆蓋面積達548.58平方公里,為冬奧會打下美麗中國底色。
不止延慶,北京全市以綠色高品質發展為引擎,多措並舉呵護北京生物多樣性。“2018年北京市啟動新一輪百萬畝綠化造林時,就明確提出‘鄉土、長壽、抗逆、食源、美觀’的植物選擇標準,除考慮景觀和綠化效益外,植物配置還要重視動物、鳥類取食、棲息生態環境的營建,為提高生物多樣性奠定基礎。”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處處長張志明説。
秋去冬來,巍巍海坨山頂上覆蓋著皚皚白雪,靜靜的野鴨湖上冰面純凈。在草木凋零的時節,延慶區作為國際候鳥遷徙路線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中的中轉驛站,每年冬春、秋冬季節都會迎來大量為長途遷徙做準備的候鳥。延慶區野生動植物保護救助中心負責人郭旭雄説,北京是最主要的越冬地,可謂是“灰鶴營地”。預計整個遷徙季會有50萬隻候鳥在此越冬,其中灰鶴可達5000隻至8000隻。為了給越冬灰鶴等候鳥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和良好的棲息環境,延慶區在野鴨湖濕地為鳥兒們打造了330畝的“候鳥食堂”,取名“食源地”。這是一片“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特殊農田,種植有玉米、高粱、大豆等鳥類喜歡的農作物。
守護3隻大鴇
近期,3隻出現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鴇成了北京觀鳥圈的“明星”。北京麋鹿苑研究員,也是資深觀鳥愛好者郭耕説,大鴇是鴇形目鴇科鴇屬的鳥類,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確定其為世界易危物種,與大熊貓級別一樣。統計數據顯示,大鴇在世界的數量只有數千隻。所以,能看見大鴇,特別是在首都看見大鴇絕對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更何況還有3隻。
據了解,大鴇已經連續6年出現在通州。資深觀鳥愛好者李輝説,與他去年拍的相片比對發現,今年的3隻大鴇中有2隻極有可能是去年來過的,而今年又新增加了1隻,難道是父母帶來了孩子?這還需要觀察。
為減少觀鳥人群對鳥類的影響,北京市、區園林綠化部門提前安排,除密切監測外還製作了幾十塊宣傳標語,張貼在可能拍攝大鴇的位置,提醒大家不要驚擾、投喂、影響動物,給它們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愛鳥志願者們也行動起來,北京城市副中心愛鳥會組織了200多名志願者,和其他愛鳥組織共同守護大鴇。得益於專業部門和志願者的共同努力,這幾隻大鴇在遷徙途中享受到一段難得的愜意時光。
四季都有美食
根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在10月公佈的全市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北京市共有596種陸生野生動物,其中兩棲爬行類30種、獸類63種、鳥類503種。
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面積達11.2平方公里,相當於兩個紐約中央公園。據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管理單位統計,在開園的短短一年中,已經監測到了70多種飛禽走獸,絕大多數在生態保育核範圍內被發現,其中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雀鷹、灰臉鵟鷹、縱紋腹小鸮、短耳鸮,刺猬、黃鼬等,近自然的棲息環境使綠心內的野生動物種群越來越壯大。
據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城市副中心“一核、兩環、三帶、五片區”的綠化佈局中,“一核”中還有一個“核”——就是生態保育核。為了恢復生物多樣性,綠心率先探索建設了生態保育核,局部保留荒野狀態,並設置動物遷徙廊道,在保育核內混合播種了抗性強的先鋒樹種、灌木草種以及慢生植物,漸次形成荒草、灌草、疏林、密林的風貌,其中食源蜜源植物佔到了38%。城市綠心栽種鄉土樹種達到44.3萬株,佔總株數的88.1%,形成了完整的小動物美食供應鏈:春天有甜美的花粉、花蜜;夏天有多汁的桑葚,甜脆的李子、杏子;秋天有吃不完的山楂、海棠、柿子,各類飽滿豐腴的種子;就連蕭瑟的冬季,還有大量堅果可尋。
鳥兒組團出道
12月6日,記者在北京溫榆河公園看到了眾鳥兒組團出道的一幅幅美景,悠閒遊弋的白天鵝、三兩成群的中華秋沙鴨、掠過水面的銀鷗、頂冠戴翎的蜂鷹……鳥兒們在濕地水草和高矮灌木中時隱時現。
在這水清岸明的如畫美景背後,無不彰顯著城市建設者的匠心。
據了解,北京溫榆河公園前身其實是一個風沙村落。經拆遷、騰退、整治後,搖身變為今日的“城市綠肺”。
如今,在北京溫榆河公園朝陽段,有銀鷗在內的鳥類210種,以黃鉤蝴蝶為代表的陸生昆蟲136種,提供食源蜜源植物120種。“2021北京網紅打卡地推薦榜單”中,北京溫榆河公園入選“自然景觀類”網紅打卡地。
隨著秋冬遷徙高峰的到來,鳥類監測數量正逐步上升。圍繞300萬隻候鳥的到來,北京在園林綠化建設中統籌考慮動物“居民”的吃、喝、住、行需求,採取多種措施為它們保駕護航。
12月7日,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傳來最新消息,該局將聯合多部門開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執法的“北京模式”。為加大全市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市園林綠化局和市農業農村局起草並制定了《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執法協調機制》,於今年9月正式印發實施。該機制加強了對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執法的協同、指導和監督,精準打擊整治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
如何多方發力織密“候鳥”保護網?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綜合執法大隊隊長向德忠説,12月起,市園林綠化局會同市農業農村局、市公安局、市市場監管局等22個市級部門在全市開展為期4個月的保護候鳥等野生動物專項執法行動。採取市級協同、區級聯動的模式,緊盯“捕、售、購、運、食”五個關鍵環節。從候鳥遷徙季的巡查巡護、清理整頓非法經營市場和商戶、集中整治自發市場非法交易、強化網上違法違規行為治理、加強運輸攜帶寄遞監督檢查和加大進出口貨物查驗等6個方面開展專項執法行動。開展多輪跨部門、跨區域聯合執法行動,多方合力築牢野生動物保護和疫情防控最嚴執法防線。
2020年6月1日,北京實施《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將全市所有野生動物納入保護範圍。近年來,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等部門不斷加大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目的就是要營造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形成完整的生態鏈,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奠定堅實的綠色生態基礎。(經濟日報記者 李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