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百年“陋巷”換面子也改裏子

2017-01-03 11:19:55|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

  在老弄堂裏兜了一圈後,身穿綠馬甲、別著志願者紅袖章的陳玉紅,習慣性地站在弄堂口,靜靜打量。位於楊浦區大橋街道的百年舊裏順成裏,從外到內,都發生了一系列新變化:窄窄的主幹道上不再堆滿雜物,地面看不見爛菜污泥,居民晾曬衣服井然有序……

  “不用高大上,只要接地氣。”身為順成裏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的陳玉紅心中有本賬:二級舊裏生活條件雖不盡如人意,與其唉聲嘆氣等動遷,不如尋找支點撬動居民的幸福感。而這個支點正是順成裏居民區探索的“四位一體”機制,在黨總支的統領下,發揮黨總支委員、居委幹部、群眾團隊負責人、居民代表的作用,整合資源,自治家園。

  對於“陋巷”的變化,住在這裡的“七十二家房客”最有感受:“別看阿拉住的是百年老公房,現在住起來很舒服,必須點讚。”

  這裡曾讓居民“叫苦連天”

  順成裏由三條百年弄堂組成,住著1700多戶人家。30多年前,陳玉紅嫁到這裡安家,今年是她在居民區工作的第10個年頭。在她印象中,自從來了這裡,周圍老百姓的“投訴”就沒間斷過。

  居民投訴最多的就是臟亂差的生活環境。弄堂裏各家各戶堆滿雜物,有時把路全堵住了;多年前位於弄堂裏的周家牌路小學停辦,一度成了群租房集聚地。“各種黃魚車、電瓶車在弄堂裏跑來跑去。哎呦,賣啥的都有!”一位老阿姨吐槽,這裡快變成農貿市場了,“賣菜的、賣小百貨的、半夜賣烤羊肉串烤魷魚的,搞得又臟又臭,聲音老大的,24小時都不停……”

  最讓居民頭疼的是,弄堂裏失竊事件時有發生。“哪家窗戶沒關好,就有人用竹竿伸進去,上面裝個簡易鉤子,鉤包包、鉤衣服,反正只要能看得上眼的全部擄走。”居民沈祖庭説,失去了最起碼的安全感,根本談不上幸福生活。

  城市面貌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高樓林立,馬路寬敞。“可對小弄堂的居民來説,這些‘面子’問題都比不上‘裏子’好來得實惠。”陳玉紅説,順成裏居民以年老獨居者、納保者、外來借房者等為主。和商品房小區不同,二級舊裏沒有專屬物業,沒有業委會,居民碰到急難愁問題,光靠居委會的話,勢單力薄。

  變化源於弄堂裏的“議事會”

  在二級舊裏,居民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老鄰居,有事沒事常在一起喝茶聊天。漸漸地,居委幹部發現,這些正是他們的興奮點和需求點。“不如在居民區探索新機制,摸清居民需要什麼,我們能做什麼。”陳玉紅説。

  大家形成共識:在特殊的二級舊裏,只有更多地發揮居民主體作用,才能更好地治理家園。如何將肯奉獻、有才幹的居民凝聚起來?在居民區黨總支的牽頭指引下,弄堂成立了議事會,成員包括黨總支委員、居委幹部、群眾團體代表和居民代表等,其中黨員佔了四成。

  許多居民愛遛狗,原本就不大的弄堂路面上隨處可見狗糞,居民怨聲載道。這一問題被提上議事會議程,居委會經過排摸,小區有75戶人家養了95條狗。議事會黨員、成員等化身志願者,包乾小巷的公共範圍,清理狗糞、垃圾,對狗主人進行説服教育。有的居民對文明養寵“虛心接受,屢教不改”,居委幹部對他們“動真格”,如果兩次教育仍置之不理,第三次給房東打電話,要求取消其租房資格。“要麼選擇搬家,要麼請清理狗糞,愛護好環境。”一位租客在議事會成員強硬的態度下,最後選擇搬家。

  志願者的身體力行,換來了居民的支持,順成裏就從清理狗糞開始,逐步改善小區環境。一位居民説,“以前丟垃圾,還沒到垃圾箱邊就一扔,現在看到弄堂裏有張紙片都要撿起來,乾淨的環境來之不易,要珍惜。”

  怎樣能讓居民過得舒服些,成了議事會辦事的評判標準。“居委會、弄堂裏的議事會、街道物業成了順成裏的‘三駕馬車’,共同治理小區。”有了新機制,變化在百年弄堂悄悄發生。個別弄堂地勢低窪,排水不通暢,大暴雨時底樓居民家中時常進水,在各方努力下,弄堂裏的下水管道換成大管子,保證路面不積水,家中不進水。哪家的水管、水錶等出了問題,小區“為民服務隊”志願者劉振忠二話不説,帶著工具箱上門修理。居民家中的廁所和倒糞站安裝上了除臭器,消除異味。在街道的支持下,順成裏安裝了7個探頭,大大降低了失竊率……

  公共資源更精準服務居民

  讓弄堂居民開心的是,借著全市區域環境大整治的東風,大橋街道牽頭聯合相關部門對弄堂內原周家牌路小學校址進行集中整治。原校區的分隔住房被全部拆除,清退了近百戶租戶,歷史遺留問題得到解決。

  整治完以後怎麼辦?楊浦區最終決定,將原周家牌路小學校址改建成周家牌路睦鄰中心,讓公共資源更精準地為群眾服務。

  “姚明還到這裡跟學生們打過球呢!”在順成裏老弄堂裏住了56年的王錦榮難掩喜悅之情,“這裡成了開在家門口的‘百姓會所’。”記者在現場看到,順成裏居委會、議事會的辦公點已搬到這裡。在黨組織的牽橋搭線下,順成裏居民享受睦鄰中心引進社會組織承辦的親子、早教、日托等服務項目。

  “弄堂裏公共空間少,無法安裝健身器材,為何不安裝在這兒?”為了解決居民鍛鍊難的問題,陳玉紅動起了睦鄰中心的腦筋。去年6月,她向大橋街道遞交了一份申請書。在街道的支持下,12件室外健身器材一一到位。“以前想都不敢想,這麼小的弄堂也有地方鍛鍊了,而且就在家門口。”居民蔡阿姨高興地説。

  居民區黨總支發揮居民骨幹特別是黨員作用,組織了一支黨員志願者隊,60多人成了弄堂裏的一支服務別動隊。由於順成裏是老舊小區,房屋多以磚木結構為主,曾幾次發生火災險情。去年暑假,60多名黨員不顧炎熱走門串戶,巡查弄堂內乾粉滅火器,指導居民正確使用。居民項金龍五年如一日,每天早上6時準時打開弄堂鐵門,讓環衛車進出作業。而得知項師傅身患癌症,黨員和群眾志願者中的燒菜能手組成一支“廚師團隊”,每天輪流上門為他燒菜。

  “以前我們盼動遷,現在這句話也不挂嘴上了。”居民們自豪地説,順成裏小區的一個弄堂已被評為區級文明小區,今年另一個弄堂也要參評,“看得見實惠,我們都説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