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大客機首飛在即 滬打造大飛機産業基地

2017-04-05 15:30:52|來源:新民晚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經過十幾年的臥薪嘗膽,中國人的大飛機夢即將成為現實。東海之濱,浦東祝橋,我國首架國産大客機C919蓄勢待發。目前,C919首飛技術評審會順利完成,由63名院士和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認為:C919首架飛機實際構型、全機功能和系統特性明確,已在試驗室試驗、機上試驗以及低速滑行等環境下得到充分驗證,裝機狀態明確,符合設計要求。這意味著,大飛機首飛在技術上得到官方認可,首飛日進入倒計時。

  成立16家合資企業

  2008年,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成立,瞄準由美國波音、歐洲空中客車兩大巨頭壟斷的大飛機市場,開始研製C919。高端技術裝備的升級與突破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無法“拿來就用”。中國商飛在不斷探索與開拓的過程中,創造著大飛機研製與産業鏈構造的中國模式。對於C919發動機及主要機載系統,中國商飛要求國外供應商同國內相關企業開展合資或合作,以期提升國産比例,最終成立了16家合資企業,涉及航電、飛控、電源、燃油和液壓系統等。這一商業模式的創新,標誌著中國商用飛機研發理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原有的“自主研製”與“國際合作”的理念得到了全新融合。

  關鍵技術從零開始

  C919將全面按照國際民航規章和適航標準,綜合考慮安全、經濟、舒適、環保的要求。這些高標準意味著堅持自主研發、國際合作原則的C919,在研發路途上要攻克很多難關。研製中涉及的氣動、結構、材料、系統綜合等諸多關鍵技術點,國內幾乎一片空白。

  C919採用全權限電傳飛控系統,其中的核心技術——控制律,是國內首次自行研發設計。控制律,可以理解成裝載在供應商計算機裏的一套軟體系統,它能全面提升飛機操縱品質,提高飛行安全性,減輕駕駛員負擔。其中最核心的演算法,發達國家是嚴格限制出口與轉讓的。

  一切從零開始,其艱難困苦,可想而知。攻關小組成員余聖暉介紹,設計過程中,很多工作多次反復。一個參數的改變往往會帶動其他參數的變化,有些參數的確定大都要來回迭代十幾次,有的甚至幾十次。攻堅期,團隊制定了“611工作制”:一週工作6天,一天工作11小時。目前中國商飛在飛行控制律設計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不僅可以支持首飛的需求,還能支持後續一定階段的試飛工作。

  據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介紹,研製人員共規劃了102項關鍵技術攻關,國內有22個省市、200多家企業、36所高校、數十萬産業人員參與了C919大型客機研製。

  一切為了驗證安全

  一架大飛機,不包括機載系統,只是把各大部段拆成部件,再拆成零件,總共大約有100萬個小零件。每個零件小到一顆螺絲、一塊晶片,都要驗證它的可靠性。

  C919經過了一系列猶如“酷刑”一般的試驗。其中,去年11月初開始的全機靜力試驗,是C919“出生”以來最嚴酷也是最重大的一次。這種試驗就是讓飛機在地面狀態下模擬挑戰空中飛行時的受力情況,並超越自然極限,驗證飛機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力量。

  除此之外,還要完成飛控液壓系統、航電系統等綜合試驗。以航電系統為例,一項試驗的參數最多時達到十多萬個,這些參數都要一一測試,以發現設計中可能存在疏漏的地方。

  C919的機體主結構上大量使用了世界先進的第三代鋁鋰合金材料,這在國內尚屬首次。這種輕質高耐損傷金屬材料,相比于普通鋁合金,在同等重量下強度更大,在同等強度下重量更輕,這一性能,對實現飛機結構減重並大大提高飛機壽命而言非常重要。中國商飛聯合供應商中航工業洪都航空,通過近三年2500件試驗件的試驗,完成穩定工藝條件下20批次的材料性能數據測試,逐步建立型號材料規範體系和設計用性能數據體系。這些實實在在的數據和試驗結果,成為新材料投入應用的基礎。

  都市型航空城

  橫跨幾乎所有工程學科的大飛機項目,是世人皆知的“工業之花”,會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帶動作用。C919將通過技術轉移、擴散、溢出,促進中國各地區各行業的創新發展、融合升級,為整個産業鏈的體系發展奠定紮實根基。中國商飛總部本設在上海,如今已搬遷到世博園區央企總部基地,浦東祝橋更將打造成大飛機産業基地、都市型航空城。各國各品牌的飛機配件企業都將佈局祝橋。未來的祝橋,是否能成為下一個西雅圖,抑或是圖盧茲這樣的航空城,引起了世界矚目。

  我國從2000年開始陸續啟動了ARJ21項目和C919大型客機項目,去年首架ARJ21飛機正式投入航線運行,如今C919首飛在即。對於上海來説,服務國家戰略,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將重點推進包括民用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大飛機等在內的一批重大産業創新戰略項目建設。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和中國商飛都將大有可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