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珠算心算協會組織各項普及活動

2017-08-25 10:05:23|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每年約兩萬人參加上海珠算心算協會組織的各項普及活動,珠算在上海已形成一套“終身學習”的理念 傳承千年的算盤依舊被撥得響亮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珠算流傳千年,早在西元190年,東漢學者徐岳所著《數術記遺》中就有關於珠算的文字記載。

作為計算工具的算盤則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不少工藝品算盤極具收藏價值。圖/CFP

  8月8日是世界珠算日,因為阿拉伯數字“8”形似算珠相疊,數字的讀音又與算盤被操作時發出的劈啪聲類似。不少以珠算為話題的電視節目應景而出,昨晚,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推出短片《珠算———影響世界的珠子》,梳理了中國珠算的文化發展脈絡與國際影響力。

  中國珠算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在計算機時代,千年算盤還能否撥響,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上海珠算心算協會秘書長楊金雲向記者透露了這樣一個數據:目前每年約有兩萬人參加到在上海珠算心算協會組織的各項珠算普及活動中去。今天的珠算不僅是實用的計算方式,更是身負啟智教育的功能———年幼兒童的腦力開發、老年人防止腦力衰退、智力殘障人士數字概念的形成,這些新穎的教育理念讓算盤再次作響。

  昨天,記者在上海浦東一家珠心算教學培訓中心看到的一幕,也證明了珠算的薪火相傳。雖然這天並沒有課,仍有家長前來報名。上午一位父親帶著5歲的女兒前來報名珠算班。“主要是為了讓女兒對數字有一個具象的認識,並且開發運算能力。”這位父親告訴記者,女兒在家也時常撥動兒童專用的“小算盤”,13個檔位的“一四珠”算盤只有成人一巴掌長,小姑娘念著口訣,兩手兩指左右開弓,像模像樣。

  珠算屢創奇功,蘊藏文化密碼

  珠算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算盤則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珠算流傳千年,其本身亦是優勝劣汰中的産物。早在西元190年,東漢學者徐岳所著《數術記遺》中就有關於珠算的文字記載。這本書提到了當時傳世的14種計算方法,其中唯有珠算沿用至今。

  中國珠算心算協會副會長王朝才説:“珠算是中國數學的代表,其影響力甚至輻射整個亞洲。這一運算形式在各領域屢創奇功。”音樂領域廣為使用的十二平均律,便是明朝一位皇族成員以珠算開方求得;我國研發的第一顆原子彈所涉及的重要數據,也離不開一排排算盤……

  一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曾説:“非物質文化遺産並不是指那些‘將死’或‘已死’的東西。相反,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生活都從這裡出生。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全球化趨勢如何蔓延,這些傳統文化遺産在每個人身上都打下了先人的文化烙印,這丟不掉、也不能丟。”這一説法在珠算身上尤為明顯。王朝才表示:“珠算有一套特有的演算法、口訣所組成的完整知識體系,同時也補給著文化甚至傳遞著價值觀。”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小九九、年三十夜撥算盤———滿打滿算、虎吃算盤珠———心中有數、算盤珠子響———有聲有色等常用語匯與歇後語其實都來自珠算。再往深裏講,兒童抓鬮時一定會用到的算盤、中國人提倡精打細算的生活方式,這裡邊都展示著珠算對中國人日常生活與思維方式的影響。

  小小的算盤滋養著中華文化,實現了文化輸出。從16世紀開始,中國珠算就陸續傳入朝鮮、日本及東南亞等地,近代又傳入美洲、非洲、大洋洲的一些國家。明代時,數學家、珠算家程大位所著《演算法統宗》傳到日本,對和算發展産生重大影響。

  曾經的全民演算法如今成啟智教育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表現了12世紀開封城的市井圖景,這幅傳世之作中的一個場景展示了珠算在商界的運用———圖中趙太丞家的藥鋪櫃檯上擺放的正是一把大算盤。其實,12世紀中國的珠算體系已經相當完善,到了16世紀,珠算更是成為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全民級”計算方式,除了商鋪,天文、建築、金融、運輸、貿易等領域都離不開算盤。珠算的普及以及其對計算方式的鍛鍊,也使得“神算子”在明清輩出。

  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珠算課仍是不少商科院校的必修基礎課,算盤是不少商業人士的“吃飯家什”。隨著電子計算機的普及,珠算作為計算工具的實用性被逐漸替代,這一學科也從中國的教學大綱中撤出。但珠算並未“死去”,而是與時俱進地發展起來。上海市少兒珠心算進修學校副校長郭建文告訴記者,目前學校每年都有約4000位兒童前來學習珠算,主要集中在學齡前與小學階段。其中也有一些家長想在短時間內將孩子培養成“神算子”,或是衝著腦力運算比賽名次而來,遇到這種情況,她還是會規勸。“珠算能讓孩子在撥動實物中慢慢建立數的概念,在舉一反三中逐步接受較大的計算量,甚至通過珠像圖在腦中的印刻,脫離工具進行複雜的心算。但是要讓這一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播普及,讓其促進孩子的思維發展,還是應循序漸進,讓孩子在‘指尖操’中慢慢體會珠算的樂趣”。郭建文認為,若僅僅成為“腦力比賽”的訓練工具,只會讓珠算這一傳統文化的路越走越窄。

  記者了解到,珠算在上海已經形成了“終身學習”的理念。上海珠算心算協會牽手上海市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目前已經在八個區的“陽光之家”中開展了針對智力殘障人士的珠算教育,幫助他們建立數學概念;珠算課程也進入了不少老年大學、養老院以及睦鄰中心,輕鬆的指尖運動與腦力活動成為抵抗老年人智力、行為衰退的有益嘗試;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星光計劃”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的珠算項目比賽被整個“搬”到了上海科技館,青年選手們在臺上快速撥動算盤“打擂臺”,古老傳統文化和現代職業激情交織在一起,形成一道全新的美麗風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