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門口好學校 | 崇明區明珠小學:讓每個孩子成為明珠
圖説:課間明珠小學的老師和學生在閱讀角讀書。來源/學校供圖
地處遠郊,東海之濱崇明島上有一所小學,教師們面對“零起點”的學生和家長,營造鄉土文化校園,幫助家長改善家庭教育觀念,一步步通過務實的努力協同家校共育,用文化和愛潤澤和磨礪著孩子們,使他們成長為一顆平凡卻又獨特的明珠。這就是上海市首批新優質學校——崇明區明珠小學。
變沙為珠:家校共育改變孩子
“我們學校的孩子可以説是真正的‘零起點’,不僅大部分孩子是一張張白紙,很多家長在家庭教育能力上也是‘零起點’。”崇明區明珠小學的季靜莉校長邊説,邊打開一份《一年級學生家庭情況調查》文檔。“68%的家長是高中及以下學歷,51%學生父母不在身邊,與祖輩共同生活。”在明珠小學有不少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的生活缺少關愛,對孩子的教育缺乏關注,對孩子的行為習慣甚至有負面的示範。於是學校決定從關注家庭教育著手改變孩子。
朱玲玲老師的班上有一位小方同學,他和同學一有矛盾就暴力相向、大打出手。方媽媽無奈地向朱老師訴苦:“我和孩子的爸爸離婚了,他爸爸是監護人,我也管不了他。”這個監護人爸爸,每天在家裏打遊戲。朱老師找方爸爸溝通,他卻説:“我不知道怎麼教兒子,只讓他記住一條:在學校裏,誰欺負你,就打回他。”“教育孩子並不難,給孩子良好的行為示範就是一種教育。”朱老師嚴肅地批評了方爸爸,“你的言行卻給了孩子很不好的影響。”經過耐心勸解,方爸爸漸漸接受老師帶來的理念,“孩子除了要受教育,還需要愛。不能讓孩子缺失了父母的愛。”在朱老師一次又一次勸解下,方爸爸同意讓媽媽多參與孩子的教育,小方的行為習慣也有了改變。
在課堂上教會“零起點”的孩子“1+1”不難,可要讓“零起點”的家長更好地陪伴孩子的成長,明珠小學的老師們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我們只有初中學歷,小孩的功課我們教不來。”“孩子的爸爸媽媽不在崇明,作業我們老年人看不懂。”如何讓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長從“家長作業”的困境中解脫出來?英語組的老師們把作業中要求學生朗讀的拓展教材先錄好音,再上傳到班級群中,給學生們示範,並糾正學生的讀音;數學老師們鼓勵學生,每天有不會做的作業,直接和老師“私聊”,老師線上解答,實時指導;語文的朗讀、背誦作業,老師也直接在班級群裏檢查。老師的工作量增加了,但卻有效地解決了很多家長無力指導孩子學習的問題,同時也幫助了有心學習的家長。
“璀璨的明珠本就是從那一粒粒不起眼的細沙而來。”季校長告訴明珠的老師們,“我們的學校就是要變沙為珠。”在學校和老師們的努力下,“零起點”的家長們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圖説:明珠小學的老師在為學生輔導作業。來源/學校供圖
以“竹”潤珠:竹韻課滋養心靈
追尋學校的歷史沿革曾與當地有名的竹編之村蘆家埭有淵源,學校就以“竹”為學校文化載體,將濃濃鄉情、傳統文化傳遞給學生。學校編制了供一至五年級學生使用的校本教材《竹韻》,把竹竿操、竹竿舞、趣味竹遊戲、竹葉貼畫融入鄉村少年宮、快樂活動日、拓展型社團活動,同時還為每個學生建立“竹之評”日常學習檔案。
圖説:明珠小學竹編社團的同學放飛自己製作的竹蜻蜓。來源/何潔瑋 攝
學校有專門的竹韻課教師外,還請來竹編技藝傳承人黃達明爺爺指導竹編社團活動。一個個精緻的小竹籃、可愛的竹蜻蜓、好玩的竹哨在同學們靈巧的雙手中誕生。五年級的李雯雯在基礎型課程上是一個表現一般的孩子,但在竹編拓展課上卻如魚得水。“在黃爺爺的指導下,我學會了打底、折角、內折、外折,可以獨立編織崇明特有的四角籃了。我回到家興奮地告訴爺爺奶奶,他們直誇我心靈手巧。”在一篇語文小練筆中李雯雯這樣寫道。“許多孩子在學編竹製品的過程中找到了自信。”季靜莉校長對評價孩子有自己的視角,“學習成績平平的孩子並不是什麼都不行。在明珠小學動手能力、運動能力或藝術能力強的孩子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展現出自己的光彩。”
圖説:校園小竹林邊,明珠小學竹編社團的同學在編織小竹籃。來源/何潔瑋 攝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竹被賦予樸實、堅韌、虛心、坦誠等高尚的品格,竹文化的精神內涵被明珠小學的老師們滲透在各學科課堂教學之中,學校期望竹的品格能滋養來自五湖四海、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