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中國股票博物館見證證券發展歷程

2017-12-01 10:56:24|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光緒年間的股票長什麼樣?在嘉定安亭這家博物館可了解中國股票“前世今生”

  中國的證券歷史不過百年余,但無論是證券品類的沿襲,還是股票投資市場的狂熱和收斂,都可以從這些老股票中找到原型,每一張老股票背後都有故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_副本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_副本

股票博物館內一景。

  你是否知道光緒七年的股票長什麼樣?中國最早的“銀行股”是哪一個?還記得人們排隊購買上海證券交易所“老八股”和深圳證券交易所“老五股”的盛況嗎?走進位於嘉定安亭的中國股票博物館,你就能“觸摸”到中國股票的“前世今生”。

  儘管如今的股票早已搭載便捷的網絡技術實現“無紙化運作”,但早期的股票大多是紙質的。在中國股票博物館裏,藏有清朝時期、民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及改革開放時期的400多萬件老股票,作為股份有限公司發展史上最有力的見證者,這些像獎狀一樣的紙質老股票反映了經濟發展的時代變遷,見證了中國百年證券發展歷程。

  老股票收藏尚屬“小眾市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_副本

中華工業股份公司股票。

  不同時期的老股票能不同程度反映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經濟狀況,遺留下來的老股票作為一種見證經濟盛衰的實物,顯得倍加珍貴。目前,老股票收藏在我國還屬於“小眾市場”,在上海、北京、廣東、深圳等地的古玩交易市場中偶有所見。不過,在股票無紙化交易的今天,實物股票正迎來一陣收藏熱潮。

  記者了解到,股票和債券一樣,是依靠發放憑證籌集資金的手段,追溯老股票的雛形,還得從債券的歷史説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統治者向大戶舉貸,以及王侯給平民放債的先例,這也就形成了最早的債券形式。漢唐時期,國家因為戰爭、軍事所需,臨時向富商舉借鉅款的事變得更為頻繁。明後清前,一些投資大、收益高但具有一定風險的行業,如上海沙船業,四川井鹽業,已經較多地採用“招商集資、合股經營”的組織形式。而“集資合股”的參與者之間簽訂的表明權利責任的契約,則是中國最早的股票雛形。

  股份公司最早活躍于17世紀末的西方國家,股票就源自這些股份公司。清朝末期1872年,由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詔正式創辦股份性質企業的輪船招商局,併發行了中國人的第一張正式股票。不過,目前國內尚無這一時期股票的實物遺存,只能在史書上看到相關的記載。目前國記憶體有最早的實物股票是1881年由開平煤礦發行的,僅存三張。

  實物股票的收藏價格和其他藏品一樣,受發行量、存世量、發行年代、藏品品相、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關係、以及市場需求、拍賣成交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尤以清朝與民國時期的老股票最為稀有。清代的珍稀品種包括開平煤礦、川漢鐵路、大清銀行、合眾水火保險、華成經保險、新中國報等股票,市場價值從十幾萬到幾十萬不等。民國的珍稀品種則有華商證券交易所、中國銀行、大新公司、先施公司等股票,市場價值在幾萬元上下不等。

  每張股票背後都有故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_副本

開平礦務局股分票。

  中國股票博物館位於嘉定區曹安路3916號,由上海任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建造,改造裝修工作於今年5月完成,博物館共設五樓,面積一萬多平米,收藏了從清朝、民國、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時期的各類股票、認購券、債券等。

  博物館的五層樓內,展品按時間順序排放。一樓主要展出的是從咸豐年間的契約股票開始至宣統年間的60余件清朝股票藏品,涉及銀行、保險、礦業、鐵路、輪船等産業,其中包含了“鎮館之寶”——開平礦務局股分票。二樓、三樓為民國股票展館,設銀行、交通運輸、電力、地産、醫藥化學等主題館,以及名人主題股票區。四樓展示了從民國至解放初期的保險類股票藏品,有公私合營股票、合作社股票等主題館。五樓主要展示改革開放至今的股票藏品,分為上海主題館、深圳主題館、股票認購證區及各類上市公司的股票實物。

  館方負責人表示,中國的證券歷史不過百年余,但無論是證券品類的沿襲,還是股票投資市場的狂熱和收斂,都可以從這些老股票中找到原型,每一張老股票背後都有故事。清光緒七年發行的開平礦務局股分票、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麗如銀行的股票等背後,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比如,清朝時期的老股票,由於年代的久遠性和存世的稀少而備顯珍貴。1898年前後,當時的一些中國地方官員在英國“福公司”的誘惑下,説服山西巡撫胡聘之,將山西省孟縣、平定州及澤州、潞安兩府所屬的煤、鐵礦藏交由“福公司”開採。山西的紳商獲知此事後,紛紛表示反對,並呈訴清廷。經過四年的抗爭,最終贖回礦權並成立了“保晉礦務有限公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保礦運動”。光緒30年(1904年),保晉礦務有限總公司正式發行股票,而這批股票至今的存世量不超過10張。

  民國時期的老股票也有很多故事。“這段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年)由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股票。”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戶部銀行”,這是我國最早由官方開辦的國家銀行。1908年2月,戶部銀行改稱“大清銀行”,1912年由孫中山批准重立為中國銀行。“大清銀行”的股票,是中國最早的銀行股票。

  中國股票博物館彰顯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厚重歷史,吸引了不少參觀者,最近嘉定區上市公司協會也正在組織會員去參觀學習,了解中國股票的發展。館方負責人表示,目前博物館正在積極和相關組織、部門溝通合作,力圖將博物館建成投資者教育基地,下一步還考慮要“還原歷史”,在館內設立逼真的“實物股票交易場所”,讓參觀者能身臨其境體驗以前的股票交易氛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