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校外培訓眼花繚亂自稱“最有用”,專家為家長支招———課外學習怎樣讓孩子“吃飽吃好”
這幾天,小學二年級學生小森的媽媽特別焦慮,許多人口中“開始成績分層”的三年級在望,她尋思著去校外培訓機構看看有啥班可以報,讓女兒在稍有點“軟肋”的數學上拾遺補缺,穩住班級前五的位置,為小升初奠定好基礎。可是,她網上看、實地看,越看越覺得數學、語文哪門都得報,還聽機構介紹説編程、圍棋等技能對以後升學也有幫助,就更覺眼花繚亂了。
校外參加集體學習,怎樣更好地助力校內學習?教育專家為不少家長糾結的報名策略支招。
學科培訓連接在校功課
“我發現有個別在外學習英語的學生,存在把英語語法知識混淆的情況。”在英語科目有12年教齡的黃老師坦言,校內英語按大綱系統性教學,循序漸進,然而在一些課外培訓機構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材在語法教學進度上跟校內有參差不齊的情況,對一些較小的孩子來説,往往容易出現混亂。
在她看來,校外的學科學習,可以作為在校學習的補充,以及學有餘力時的提升,因此,兩者間不能割裂。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在選擇校外補習時,不要先去看培訓班的介紹,而是應該先剖析自己,翻出一個學期以來的試捲進行錯題分析,了解需要提高的地方,是單詞量不夠、語法熟悉度不夠,還是閱讀理解能力與教學要求不匹配。有了這些,再考慮是否需要選擇課外培訓機構進行有針對性的補缺。同時,家長也不能抱持“我負責花錢、接送”這樣的放手心態,而應關注孩子的校內外學習狀態,使兩者形成一個整體,共同推進孩子成長。
上海大學數學科學實踐工作站是全國首家攜手中學、貫通學段數學教學的高水準共享平臺,多年參與其中的數學系副教授楊建生對學生課外學科培訓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説,“我特別反對把大量的時間放在課外補習,課外只是一種有機補充,切忌本末倒置。”更重要的是,“被動性學習”過度,可能會造成創造力的退化,他們發展主動思考、主動探索能力的機會,可能就此消失了。
興趣導向,尋覓孩子那“啪一聲落子”
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的學習,興趣是最佳導向,這一教育公理在寶山區少科站站長吳強老師這裡,有個生動的故事解讀。
不久前進入復旦大學化學系學習的行知中學畢業生賈淳博,初二開始就癡迷化學,在區少科站的支持下,家裏辟出了10平方米的小小實驗室。吳老師記憶猶新的是小賈眨著眼睛對他説的一句話:“老師你知道嗎,這些分子、原子都是有生命的!”有的化學實驗需要幾小時,他會幾小時趴在地上,近距離觀察,不放過一絲一毫變化。這樣如饑似渴學習後,小賈作為一個從沒上過強化班,也沒名師點撥的“草根”選手,拿到了上海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一等獎。到了全國賽,因為筆試一般但實驗題做得特別好,他收穫了一枚全國銀牌。最終,小賈選擇了復旦的化學專業,將跟有生命的分子原子的交流作為專業方向。“現在很多新技術出現,很多家長喜歡帶孩子學光雕、學3d列印,追趕熱門。其實無論學什麼,發現和引導學生的興趣愛好才是關鍵。”吳老師説。
上海市林峰棋校的徐萍老師在國際象棋啟蒙教育領域工作了30多年,選出過不少好苗子。問她選苗時看什麼,徐老師回答説“主要看兩個”,一個是有沒有興趣,另一個是有沒有專注力。“怎樣知道孩子有沒有這兩點?主要就是看眼睛。比如聽我講國際象棋基本知識,可能比對弈枯燥點,有的孩子兩眼發光盯著你一眨不眨,有的孩子卻會東摸一下西摸一下。再比如下棋時,對手思考可能需要不少時間,這對等待的孩子來説就是考驗,如果孩子的眼睛一直看著棋盤,那應該是在思考未來幾步。”還有個標識是徐老師的“個人秘訣”:當孩子對國際象棋充滿興趣而專注後,往往落子會特別堅決自信,“啪”地一聲。反之則是猶猶豫豫地把棋子推到位置上。
專家指出,無論學習哪個科目,都應該耐心地尋覓孩子那“啪”的一聲,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在決定課外學什麼時,若盲目做單選題,或者盲目加量做成多選題,不僅可能是做無用功,也往往會引發家長群內情緒相互震蕩,造成無謂恐慌。
道在術先,德育貫穿學習過程
一位三年級學生的家長王女士,最近下決心停掉在一家知名連鎖培訓機構的數學思維精英班課程。她的兒子從一年級下半學期開始上這個系列課程,已經學了近兩年,家人對她的想法不理解,因為算下來平均每年所花學費已有約一萬元,現在停了的話,這些錢是不是都成了“沉默成本”?
王女士最終説服了家人。因為她發現,每次上新課,比如做雞兔同籠、算1到1萬以內9這個數字會出現幾次,或者推理真話假話等這些題目,老師往往是直接給學生解題思路,在做之後的練習題時,孩子只要死記硬背老師教的這種解法就能做對。但是一旦這類題以另一種形式出現,或者拐了幾個彎,孩子就會仿佛見到陌生人一樣,不知所措。
“我發現這樣的授課方式很普遍,因為這樣可以更快捷地把方法教給孩子,但這些方法是怎麼來的、思考的過程是怎樣的,在節奏很快的授課裏被‘快進’甚至略過了。”王女士擔心,再這樣下去會把孩子教成感受不到學習探索的美好、只會照著已有道路前進的人。
《弟子規》告訴我們:“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在彭浦新村第一小學校長劉靜看來,教育是有順序的。如果順序顛倒了,比如忽略了“紮根教育”,有些孩子就會學得越多越看不起自己的長輩。循序漸進,方可助孩子走得更好。
專家認為,這個時代信息爆炸,反映在教育中就是青少年對知識的海量需求。但是無論在哪個學科或技能領域,讓孩子真正體悟到探索的快樂,在學習過程中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或許才是更重要的。從這點出發,家長就能更為理性地選擇校外的學習方式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