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16萬郊區小囡上了家門口好學校

2018-01-22 10:47:2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本市已累計託管農村學校208所,一批名校長名教師下鄉辦學上課 16萬郊區小囡上了家門口好學校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製圖 金濤

  編者按:優先發展教育,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在上海,這5年來的教改圍繞“品質發展、公平發展、科學發展”,令群眾的獲得感日益增強。從辦好家門口的好學校到新高考改革影響高中教育,從市屬本科高校骨幹教師教學激勵計劃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落戶,以至上海職業教育為打響四大品牌輸出高技能人才,本報今起推出“‘小數據’裏看教育”系列報道,根據不同主題引入一個核心與關鍵數據,以點帶面一窺上海教育改革發展。

  新年伊始,家住顧村的李阿婆看到華二寶山實驗學校將落戶的消息很欣喜:小孫女今秋有望就讀家門口的好學校了。去年年底,閔行區也宣佈,閔行區教育局與華東理工大學合作的華東理工大學附屬閔行科技高中將於今年9月開辦。近年來,越來越多名校到郊區辦新校或開分校,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全覆蓋,家長不用費心輾轉市區讀書,直接就可入讀家門口的好學校。

  到2017年,本市農村義務教育委託管理已實施5輪,累計託管農村學校208所,惠及學生約16萬人,一批郊區義務教育學校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全市建有教育學區和集團179個,已覆蓋全市60%以上的中小學校;市區兩級新優質學校集群覆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382所,約佔全市義務教育學校總數的25%。2015年新評的11名特級校長在郊區流動,去年新一輪30名特級教師參與支教。本市連續多年綠色指標測評數據顯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水準優質均衡度不斷提高。

  “愉快教育”有了生態新突破

  最近,一師附小崇明江帆小學的一二年級學生參加了一場快樂的期末各學科遊園會。在“小帆智遊生態島”活動中,小夥伴跟隨老師先後走進濕地灘塗、森林公園的模擬情景,吟唱古詩、裝點果樹等,完成期末個人評價總結。美術學科搬進果園,孩子們學習製作裝飾水果;郊野公園裏,玩採摘、學計數,識別天氣符號……崇明糕、老白酒,語文老師結合土特産,讓孩子們一一認識。“一二年級小學生期末沒有考試,遊園會不僅有趣,也是一個總結。”一師附小校長助理、崇明江帆小學校長徐斌説。

  江帆小學是靜安區名校一師附小在崇明開辦的分校。自建校起,就移植了一師附小的“愉快教育”並加上創新。“生態矽谷”教學之外,還有水仙雕刻、自製崇明糕,學校結合本土特色開展“生態教育”,讓孩子在玩中擁有幸福的童年。學校的“創玩”小站,每週六向全區社區家庭開放,成了當地7所“創玩”小站中最熱門的。

  去年,本市新增的中小幼學校中,有56所位於城郊接合地區和郊區集鎮,像嘉定中科院上海實驗學校等新開辦學校,引進或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通過辦分校、合作辦學或委託管理等形式,實現高起點辦學,在松江、奉賢、青浦等地區繪就了一張名校輻射郊區的“美麗地圖”。一批名校長、名教師下鄉,到郊區辦學上課。

  市區名校託管積累點滴變化

  金山區石化第一小學五年級學生周童和徐匯區世界外國語小學何思源、金澤棟結對“筆友”。兩校學生結對的牽線人,正是2015年作為特級校長向郊區支教流動的世界外國語小學校長張悅穎。她打算:石化一小五年級學生畢業時,讓素未謀面的孩子們面對面。

  石化一小是一所很小的學校,近800名學生只有4047平方米總建築面積。如何在小學校裏為學生搭建大平臺?校長對每個角落動足腦筋。孩子們親切地稱“悅老師”帶來了“圖書漂流櫃”“一米菜園”。普通的白墻變身教室外的“樂高墻”“數獨墻”,走廊裏佈置了溫馨的愛閱讀專區,孩子們自主借閱,通過在線E閱讀平臺,實時監測閱讀數量,監督閱讀習慣。數學老師王斌自編自導,攝製了9集數獨視頻課程,通過iPAD在數獨墻滾動播放,用遊戲激發對數學的興趣。

  5年前,作為新建的康健外國語實驗小學新生,于承樟入校之初非常羞澀,甚至哭鼻子,如今成長為樂觀開朗的孩子。

  作為第一批委託管理項目,康外小學由民辦世界外國語小學託管,學校“移植”了世外小學的規定——每個孩子入校,都要大聲和老師、門衛師傅打招呼。辦學之初,校方開通官方微博記錄學生每一天。每天清晨,總務主任蔡曉亮在校門口以相同的角度為孩子每日一拍,留下笑臉。5年來,更新了2000多條微博,生動記錄了孩子們的點滴變化。

  每週有一天,學生進行主題式跨學科項目研究。這天,學校沒有上下課鈴聲,課堂時間可長可短,包括操場、圖書館、實驗室在內的所有空間,都是學生的學習場……一週4天學科課程和1天主題課程相結合的模式,讓孩子在質疑探究中培養創新思考能力。

  一隻蛋殼,經過精雕細琢,變身精緻的工藝品……嘉定區金鶴中學結合鄉土特色,蛋殼工藝等一系列校本課程,讓孩子們更自信。校長高紅透露,學校由長寧區復旦初級中學委託管理,兩校還建立了初三研修共同體,與復旦初中導師團拜師結對,定期一對一聽課指導。

  “雙特流動”讓優質教育更均衡

  “特級教師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理應為郊區學校做些事。”向郊區支教流動的久隆模範中學化學特級教師毛東海每週5天住校,用自身教學經驗給郊區學校帶去積極變化。剛到松江四中,他就寫下支教三年計劃。松江四中化學組有6名青年教師,課堂方法欠缺、教學效率不高。在他看來,年輕教師本身素質好,但缺的是點撥。他與青年教師座談,連續聽課,給予針對性改進意見。“毛東海老師連續聽了我4堂課,開出的‘處方’很對症。”青年教師李婉提升了課堂效率,讓教學語言更精簡。她還在化學實驗課上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用手機拍攝實驗動態視頻,同步投放到教室投影儀上。點滴的變化,都被毛東海記錄在支教日記裏。近3個月,他已寫了近50篇。

  自2013年起,本市實施特級校長、特級教師流動項目,從市區學校到郊區支教。2013年本市選派了9名特級校長,2014年新評特級教師20人、2015年新評特級校長11人參與,直至去年,又有30名特級教師進入流動,發揮示範輻射作用,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今年預初的小宇就讀普陀區中遠實驗學校,從小學到初中,小宇媽媽不當“虎媽”。“之所以選擇家門口的學校,是因為學校課程很豐富,科技、自然等各類拓展課讓孩子覺得學習輕鬆又有趣,小宇也成為自信滿滿的孩子。”家住中遠兩灣城的小宇媽媽説。如何重課堂效率,輕課外負擔?中遠實驗學校針對性地採用“微短”訓練,將教學要點落實到每天的短小訓練,爭取課堂學習“堂堂清、日日清”。綠色指標數據顯示,學生普遍感到壓力很小。近年來,越來越多學校在綠色指標測評中,學業水準優質均衡度不斷提高,孩子身心健康,對學習有興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