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中小學生開學第一課 吃元宵體驗傳統文化

2018-02-24 09:06:03|來源:東方網|編輯:彭麗 |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滬中小學生迎來開學第一課 吃元宵體驗傳統文化

  2月23日,本市140萬中小學生及大部分幼兒園迎來開學第一天。新學期第一課特別豐富,既有吃湯圓、赤豆糕,品嘗舌尖上的上海;也有畫糖畫、扎風箏、扎兔子燈,體驗中國傳統風俗。而家長與萌娃分享童年經歷,回顧改革開放40週年成為今年的新亮點。

  分享中感受40年變化

  “以前坐飛機需要介紹信,現在拿起行李説走就走。”這是一位家長在給小學生講述改革開放40年來的變化。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上海外國語小學裏,同學們通過校園電視臺正在收看“開學第一課”。這一次上課的不是老師,而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學生家長,他們通過分享童年經歷,講述行業變遷方式,介紹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

  斑駁老照片,展現了上世紀老上海人最熟悉的上海牌汽車。從事汽車行業的家長戎爸爸,介紹了汽車工業的變化。從上海牌轎車年産2000輛,到2017年上汽集團産量693萬輛,汽車製造業取得了飛速發展,如今電動汽車、無人駕駛等新技術也正在飛速更替。大隊輔導員史老師介紹,開學第一課的內容經過多次推敲後確定,主要分為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改革開放同齡人的成長,改革開放的精彩鏡頭三大板塊。通過分享,讓孩子們了解這段歷史。

  安全讀本走進幼兒園

  “小朋友們,知道我是誰嗎?”“警察叔叔。”昨日,市公安局法制總隊一支隊支隊長沈雁輝來到位於普陀區的豪園幼兒園,一句提問拉開了“安全第一課”序幕。現場,30多位小朋友圍成一圈,手中拿著剛剛發放的《幼兒公共安全小知識》。

  沈雁輝將安全教育融入提問中:“如果有陌生人敲門,應該怎麼做呢?”“應該告訴爸爸媽媽讓他們開門。”“應該看看貓眼。”“可以問問他是誰。”小朋友紛紛起身搶答。“沒錯,碰到不認識的人千萬不能開門,要及時告訴爸爸媽媽,讓他們來開門。”沈雁輝趁熱打鐵,講解了相關注意事項。在金洲小學開講的“安全第一課”上,安全讀本上還出現共享單車騎行安全、煙花爆竹禁燃放等知識點。

  金洲小學校長潘阿芳告訴記者,以讀本為橋梁,以形式多樣的活動為載體,學校教育最終實現的是家長與學生“大手牽小手”後,安全知識的雙提升。

  公共安全讀本中首次提及涉及兒童的性侵害防範知識,以漫畫插圖形式傳遞“對令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身體接觸要勇敢拒絕”、“背心和褲衩覆蓋的地方別人不能碰”等內容。對此,沈雁輝表示,防範意識要從小樹立。

  “一帶一路”你知道嗎

  上海民辦華二初級中學和上海市浦東新區竹園小學將課堂搬進了上海科技館,在這裡開始了新年第一課———“你不知道的絲路,‘一帶一路’五年影像展”。本次展覽旨在推動青少年深入了解自己的國家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切實增強民族自豪感、歷史使命感以及國家責任心。影像展以圖片為主,視頻為輔,並引入VR、魔墻互動平臺系統等高科技展示手段,突出豐富性、趣味性、互動性,為廣大青少年搭建一個了解“一帶一路”的文化教育平臺。

  聽著館方講解員的講解,學生們不時發出驚嘆聲,感嘆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看到習主席配音的“大道之行”影片時,學生們親切地叫著習爺爺,認真地駐足觀看,看到周邊國家在偉大的祖國帶動下經濟文化水準穩步提升時,學生們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吃湯圓、赤豆糕、開口笑、燒麥、粢飯糕,品嘗上海美味;打彈子、扎燈籠,體驗中國傳統風俗。開學第一天,中原路小學組織了一場熱鬧非凡的“遊園會”。結合“扎染”特色課程,非遺傳承及上海地域特色,通過“遊園會”形式組織了30余項民間活動項目,讓孩子們過一個充滿文化自信的中國年,開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新學期第一課。

  靜安區實驗幼兒園的老師們在開學前就忙碌起來,計劃和籌備了元宵慶祝活動。除了“包湯圓”、“做燈籠”、“猜燈謎”、“拉花燈”,今年還分發了新年福袋,通過這些活動,讓孩子們體驗節日的快樂。

  綠色護校保障安全

  為確保開學期間本市道路交通有序和師生出行安全,全市公安交警部門出動交警和交通輔助管理力量3500余人次,在地處複雜路口、路段的370余所中小學校、幼兒園安排護校民警及輔助管理力量500余名,積極做好校園周邊道路交通秩序的管理。

  特別對地處複雜路口、路段的學校,落實充足警力或交通協管員開展“護校”工作,並形成長效機制。同時,加強對轄區中小學校、幼兒園周邊道路交通秩序亂點及交通違法、交通擁堵多發點的執法整治,嚴查嚴處車輛超速、闖信號燈、違法停車等交通違法行為。對校園門前亂佔路、亂設攤等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聯合執法管理,對校園周邊道路交通安全和管理設施開展排摸、梳理,並在徵詢師生出行意見的基礎上查漏補缺、不斷完善。

  昨日,全市中小學生迎來開學第一天。筆者從上海市教委獲悉,據初步統計,93%以上的公辦小學都為確有需求的學生開設了晚托服務。

  2017學年開始,市教委在全市小學逐步試行放學後“快樂30分”,即在校小學生自願參加的課外公益活動,一般每週安排4天,每天活動時間不少於30分鐘。學校不得強制學生參加,不得集體學習新課或進行集體補課。“快樂30分”結束後,為學生繼續提供看護服務,並鼓勵和支持適度延長放學後看護服務時間。“快樂30分”可選擇部分學段、年級、班級先行試點,開展書法、美術、閱讀、遊戲、體育鍛鍊、科學小實驗、社團、完成作業等豐富多樣的活動,為學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差補缺,讓學生經歷實踐與探究的過程。

  近年來,不少區秉持素質教育理念,結合實際、紮實推進小學放學後看護服務,受到學生和家長歡迎。據悉,長寧區于2017年實現開展晚托服務公辦、民辦小學全覆蓋。如今,該區平均每天參與學生佔總人數的30%左右,最多時達到50%左右。長寧區已基本形成以課程活動為主要形式,補缺補差為個別化補充,愛心看護為基本保障的多形式結合模式。全區開設了“3D列印”、“圍棋小課堂”等702門“快樂拓展日+”課程。長寧區各小學還根據自己的辦學需求,通過購買武術、游泳、足球等特色課程、集團教育資源共享、自主開發等方式進行了校本化實施。有學校調研發現,開設“快樂拓展日+”課程服務後,原先30%的孩子放學後直奔社會機構,現在已有一半“回流”,更加願意參加自己學校的課程活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