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社校聯動”開闢文化創新課堂

2018-05-07 08:56:16|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尋訪文化密碼 徐匯"社校聯動"開闢創新課堂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7

  你知道“木中象牙”是什麼嗎?你了解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項目海派“黃楊木雕”在社會的發展狀況嗎?哪能學到這項技能?……5月4日,園南中學300多名師生和家長志願者帶著這些問題走上街頭,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社會實踐和生存體驗課。徐匯區長橋街道“社校聯動”,為學生開闢了更多創新課堂。

  生存體驗中傳承傳統文化

  走進長橋社區學校,感受剪紙藝術;在江南絲竹館,體驗傳統民族音樂的魅力;走入土山灣博物館,尋找文化歷史的印跡和建築風貌的遺存……園南中學六年級(2)班小魏同學第一次嘗試體驗了剪紙藝術。“剪紙真的很神奇,幾乎是想剪什麼圖案,在老師的手下都能夠剪成型。”小魏説。

  園南中學地處上海植物園之南,兩處僅隔一條馬路。雖然小魏之前也去過很多次植物園,但今天才發現那裏還有一座黃母祠紀念館。“學校裏有黃道婆手工棉紡織技藝傳承活動,今天能走出校園,實地考察,了解了古代紡織技術,開拓了視野,拓展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小魏説。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8

學生在體驗“三錠紡車”技藝。

  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各項有關傳統文化的相關任務、接觸體驗傳統文化之外,孩子們還面臨現實生存考驗。參與的全體六年級200多名學生,要求禁帶食物、公交卡、多餘的現金、地圖、電子設備及任何帶有價值的物品等,一日生活所需,只能靠智慧和能力解決。

  “家長放手,老師不評論,讓孩子們盡情體驗。”主辦方説,活動中,孩子們更多地會面臨陌生人的拒絕、不理解,對平時嬌慣了的孩子是個巨大挑戰。參加完活動的同學紛紛表示,活動對自己鍛鍊很大,之後還要撰寫社會調查報告。

  “社校聯動”打造新課堂

  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聯合出臺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對於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傳統文化來説,學校的資源是有限的,社會是觸摸傳統文化的大課堂。作為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長橋街道社校聯動項目整合社區資源,設計弘揚傳統文化的創新課程,開闢了學生學習的新課堂。

  去年,長橋街道啟動了集職業教育、生命教育與實踐體驗于一體的“小腳丫走大社區”活動,這是該街道專門針對社區和學校服務的社會實踐課程,主要對象為小學和初中學生,通過社校聯動、體驗式課程實踐,將學校教育從校園引導至校外。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9

學生在接受防震減災的生命教育課程。

  街道、社區是師生社會實踐的大課堂,又與學校有著密切聯繫。長橋街道有30多所中小學,如何將社區服務和學校實踐有效結合?長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楊曉曄説,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社區蘊藏著青少年服務的重要資源,特色剪紙、黃楊木雕、江南絲竹等都是很好的學生體驗學習項目。為紀念黃道婆傳授紡織技術、造福鄉里的功績而建的黃母祠設在上海植物園,也是很好的社會實踐點,讓學生們更好了解中國古代紡織技術。

  自“小腳丫走大社區”活動啟動以來,街道專門為走入校門的學生定制了特色職業的社校聯動課程,在社區進行多種職業體驗和生存大挑戰等。

  走出校園體驗式學習

  上個月,校園裏辟出“半畦棉田”。園南中學佔地21畝,這“半畦棉田”還有個好聽的名字——晴耕園。這幾天,同學們播種的棉籽已經出苗,移栽的幼苗也長高了不少。

  作為上海市首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習暨非遺進校園十佳傳習基地,自2008年以來,學校開展“烏泥涇(黃道婆)手工棉紡織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活動。在“錦韻”紡車和土布紡織社團,學生們學習紡車織布,在“藍韻”扎染坊,親自動手嘗試染印。小夥伴們都期待著:待到9月,棉花收割,下學年可以實現用自己播種採摘的棉花拉棉線,紡織成布,動手染印,並製作成“布藝書皮”來包新書。“半畦棉田”的主題實踐活動,讓黃道婆棉紡文化系列課程在傳承中不斷創新。

  土壤的酸鹼度對植物生長有何不同影響?如何科學做好自然筆記?……這學期,學校還特邀上海植物園兩位專家作為導師,今後,更多社團學生在導師指導下,以自然筆記的形式即時記錄,見證從一顆棉籽到棉花收穫的整個過程,在植物探究實驗室進行跨學科學習,還結合人文、自然、藝術、科學等開展實踐探索。

  “此次創新體驗式課程以經驗、經歷為學習方式,受到學生歡迎。”園南中學校長史曉燕説,走出校園,以團隊形式開展體驗式學習,增加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身邊傳統文化的理解,特別在新中考背景下,增強跨學科學習和分析能力,讓孩子們獲得多元化綜合能力成長。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

孩子們感到,收穫和鍛鍊很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