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疾控中心專家幫助藏區同胞遠離“蟲癌”

2018-08-24 08:49:47|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上海疾控中心專家幫助藏區同胞遠離“蟲癌”

圖説:專家在糞便中提取樣品檢測 來源/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供圖(下同)

  石渠縣,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邊陲,是康巴高原上一座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雪域高城,因其日照時間長、陽光充沛,被稱作“太陽部落”。然而,這裡也是全國包蟲病疫情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當地藏民長久以來飽受“蟲癌”之苦。

  高海拔帶來的嚴重缺氧,惡劣多變的氣候條件,加上“蟲癌”的肆虐,卻沒有難倒一群不懼艱險的人們。多年來,來自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包蟲病防控團隊的專家們,從上海跨越3000多公里的距離,去幫助藏區同胞遠離包蟲病的威脅,讓草原牧民世世代代可以在太陽之下無憂地歌唱。

  包蟲病患病率全球罕見

  “在一戶牧民的帳篷中,一個10歲左右的小男孩,走到我們面前,露出已隆起的腹部,臉上卻是一片茫然。” 伍衛平研究員回憶起多年前在石渠開展包蟲病流行病調查時走村訪戶的情景。“離開時,男孩的父親握住我的手用藏語説,救救我的孩子吧!”談起那一幕,伍衛平依然記憶深刻,觸動很大。

  作為寄生蟲病所包蟲病室的“掌門人”,伍衛平已經和包蟲病打了十幾年的交道了。2005年,當他第一次踏上石渠的土地時,強烈的高原反應讓他整夜整夜難以入眠。而比高反的感受更讓他震動的是,石渠人群的包蟲病患病率之高,全球罕見,在當地的危害已相當嚴重。而石渠所在的甘孜州,情況也很嚴峻。

  包蟲病的危害性究竟有多大?伍衛平解釋,包蟲病是死亡率最高的寄生蟲病,其病程較長,會嚴重影響病灶組織和臟器功能,出現類似腫瘤的臨床表現。晚期肝包蟲病患者極度消瘦,或腹脹如鼓,或肝硬如石。如不經治療,泡型包蟲病患者10年病死率可高達94%,因此有“蟲癌”之稱,而其治療目前仍是世界性難題。

上海疾控中心專家幫助藏區同胞遠離“蟲癌”

圖説:藏民填寫防治包蟲病表格 

  “當時,石渠當地人對包蟲病知之甚少,很多人聽到這個病大多露出茫然的表情,更別説知道傳染源是什麼,是怎麼傳染上的。”伍衛平説,引起包蟲病的絳蟲蟲卵很小,需要借助顯微鏡才能看見,牛、羊等是中間宿主,狗是其終末宿主。甘孜州畜牧業發達,牧民普遍有養狗的習慣,蟲卵在狗的糞便中,會污染蔬菜、水源、皮毛等,如果不能及時洗手,蟲卵就會經口進入體內,引起感染。牧民的生活習俗、衛生習慣是患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對於包蟲病的防控來説,預防的重要性遠勝於治療。

  然而,石渠縣總人口9.7萬,其中貧困人口就達5.4萬,是全國重點扶貧工作縣,經濟基礎薄弱,病原複雜,民族宗教文化獨特,防治能力和技術力量嚴重不足,給包蟲病防控帶來巨大的困難。“感謝有這樣一批來自上海的專家,給予我們很多幫助,成了我們的技術後盾。”甘孜藏族自治州疾控中心主任李偉言語中難掩感激之情。

  為了給當地提供技術指導,這些年來,伍衛平去往石渠不下數十次,跟著甘孜州的疾控工作人員跑遍了幾個“重災”鄉。和內地鄉村聚集特點不一樣,在石渠,工作人員下鄉篩查和隨訪都得帶著乾糧。作為四川省面積最大的縣,石渠最遠的鄉距離縣疾控220多公里,牧民居住點又比較分散,有時候一個村要跑個好幾天。長距離的奔波,加上含氧量只有內地平原的一半,雖有頭痛、嘔吐,伍衛平仍堅持去現場調查,他説:“只有到實地去看一看,才能發現防治過程中是否存在技術問題。”一趟趟的“舊地重訪”,一次次的“親密接觸”,好多草原上的牧民都認得出這位來自上海的專家,牧民們都説:“看到上海專家來了,我們就放心了。”

  牧民們的期望與感受,也正是石渠包蟲病防控工作所急需的。為加強甘孜州特別是石渠縣包蟲病綜合防治試點工作的支持力度,中國疾控中心於2015年11月在甘孜州設立包蟲病防控工作站,來自上海的專業力量源源不斷地注入到康巴高原。

  神秘的力量為內心供氧

  “6月飛雪7月冰,8月封山9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風”,形容的就是石渠惡劣的氣候。對於這一點,包蟲病室年輕骨幹韓帥深有體會。作為寄生蟲病所的年輕力量,從上海派駐到甘孜州包蟲病防控工作站,這已經是他第二年來到石渠工作了。

  “在野外時,毫無防備地就是一場狂風暴雨。”韓帥回想起在野外監測時遭遇天氣突變的場景:暴雨時常頃刻如注,曠野之上無處可躲,只能幹淋著,即使穿著防護服,也能感受到雨滴的“暴擊”。“有時還會遇到下冰雹,砸在身上怪疼的”,但他卻笑著説:“你經常能感受到這片土地有種神奇的力量。”雨後湛藍的天空,巍峨的雪山,廣袤的草原,和牧民們淳樸的笑臉,滋潤了眼睛和心靈,這些都讓身體處於疲憊缺氧狀態的他,有了來自內心的“供氧”。

  野外監測工作通常需要採集標本,主要是為了“緝拿”陽性犬糞。絳蟲成蟲會在狗的腸道內發育並産卵,蟲卵會隨狗糞排出,因此,排查陽性犬糞是野外工作的重要內容。韓帥説,草原上大多是流浪狗,行蹤不定,經常一天採集下來不過十幾份標本。為了擴大採集量,站點的工作人員每天的監測範圍至少要覆蓋10平方公里以上。相對而言,收集家狗的犬糞更容易些,但牧民養狗大多為了看家護院,藏狗都非常兇猛,他和工作站的同事就遇到過好幾次“突然襲擊”。

上海疾控中心專家幫助藏區同胞遠離“蟲癌”

圖説:採集標本“緝拿”陽性犬糞

  這些千辛萬苦採集到的標本,會通過實驗室檢測後確定陽性率,從而了解片區內犬類感染情況,進而對患病的狗進行控制和干預,減少其傳染範圍,對石渠包蟲病的防控有著重要意義。

  為了讓這些技術能在當地落地生根,由工作站牽頭組織了多場包蟲病防控能力培訓,從信息採集、問卷調查、實驗室檢測,再到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數據庫管理、數據分析,從技術輸出到植入先進的理念,目的是從“輸血”升級為“造血”,為甘孜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防治隊伍。

  扎溪卡定能成為無憂天堂

  石渠地域廣闊,有沒有更高效的防治方法,可以節省人力物力並提高效果?近年來,寄生蟲病所的專家們不斷探索新技術新方法,多項應用型研究結出了纍纍碩果。

  在我國包蟲病流行地區,主要使用藥物吡喹酮為家犬驅蟲的防治方法。當地牧民常把藥餌裹在食物中喂狗,每月需要給藥一次。“吡喹酮會散發特殊氣味,犬類嗅覺靈敏,有時會不願意食用含有藥餌的食物。如果牧民忘記給藥,也會無法達到月月驅蟲的效果。”寄生蟲病所藥物室姜斌博士説,當時她就開始設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讓藥效維持更久。克服了高原實驗的重重困難,新型吡喹酮緩釋製劑終於在2017年研製成功,並獲得了國家專利。這種新型緩釋製劑,只需一次注射就能維持半年藥效,大大提升了犬類驅蟲效果。

上海疾控中心專家幫助藏區同胞遠離“蟲癌”

圖説:防控專家走訪牧民調查防蟲狀況

  家犬可以定時定點給藥,那麼對於野外生存的流浪犬,是否有更好的防治措施?小型輕便、高效機動的無人飛行器躍入了防控專家的視野。2016年,寄生蟲病所包蟲病室副主任余晴首次在包蟲病高度流行區開展了無人機投放驅蟲藥餌的現場研究,結果發現人工投藥區野糞抗原陽性率比無人機投藥區高38.2%;與人工投藥相比,利用無人機投藥可節約3倍以上的作業時間,效率是人工的2.5倍;在成本上也可以減少61%的投入。在此研究基礎上,專家們提出了無人飛行器投放驅蟲藥餌的可行性方法。

  不僅讓“藥效更長”、“投放更廣”,研究人員還在“更快”上下功夫。只需要10分鐘、20微升的血液就能快速判斷是否感染上了包蟲病,一項包蟲病快速診斷新技術應運而生。寄生蟲病所新技術室主任汪俊雲研究員介紹,這種口袋試劑不僅比B超檢查縮短了近一倍的時間,而且攜帶更方便,準確率較高,非常適用於大規模人群篩查。

  這一項項創新成果,不僅凝聚著疾控人的智慧和心血,還凝結著對這片土地的深情與厚愛。僅2017年,寄生蟲病所就有14批次的包蟲病防控人員,踏上甘孜大地。如今,在多方努力下,甘孜州包蟲病知曉率大幅提升,犬只感染呈下降趨勢,兒童新病人(6歲—12歲)檢出率不斷下降,包蟲病疫情高發態勢得到了有效遏制;“石渠模式”也在藏川青三省藏區得到廣泛推廣。

  今年8月,韓帥就將結束為期一年的駐點工作,新一批的疾控人即將“接棒”前行。每年這個時候,康巴高原上的扎溪卡大草原,牦牛遍地,牧歌盪漾,漫山遍野的格桑花,綻放著生命的喜悅,也述説著疾控人的赤誠心願。就像伍衛平在隨筆中寫的:“扎溪卡,一定會成為真正的無憂天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