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400年前的地圖中上海什麼樣“全球地圖中的上海”展揭幕,34幅古地圖記錄中西文化交流及早期全球化歷史
①明王泮1594年版《天下輿地圖》,能看出“上海縣”“松江府”“華亭縣”“崇明縣”字樣。(原件藏法國國家圖書館,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複製)②衛匡國1655年版《江南省圖》,已標出Xanghai(上海)、Hongpu(黃浦)、Sungkiang(松江)和Cungming(崇明)。(原件藏哈佛大學圖書館,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複製)③桑松1652年版《中華帝國地圖》,標注的Xamhay就是指上海。(原件藏哈佛大學圖書館,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複製)製圖:李潔
1655年意大利人編繪的 《江南省圖》中,上海、松江、崇明是如何標示的?目前所見最早標注上海的西方地圖是什麼樣的?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週年作賀禮的地圖上,如何看出上海已嵌入當時英國全球貿易航線?……流連于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一樓展廳,34幅古地圖釋放出了大量信息、歷史碎片與動人故事。
“全球地圖中的上海”地圖展日前揭幕,讀者能從地圖裏一窺上海及江南地區400多年的歲月變遷。上海社科院院辦主任邵建談到,明末清初,東西文化進行第一次碰撞,産生了大批以《坤輿萬國全圖》為代表的製作精美、內容豐富的古地圖,成為學術界研究人類科技史、中西交通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以及早期全球化的重要史料。
“作為文獻載體的地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符號記錄,這種記錄在歷史上既有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想像,充滿了解自身和周圍環境的強烈渴望,也承載了人們去未知空間處探索、征服、交流的夢想與動力。”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黃顯功告訴記者,圖像文獻已成當下學界研究熱點,而地圖作為重要門類正不斷升溫,地圖既塑造了思想與知識的版圖,也表達了人們對地理空間的認知和慾望,呈現的不僅是地理的自然空間,也具有政治、經濟、軍事、人文等多重維度的意義。
早期西方世界對上海區域的認知與想像,都藏在地圖裏
地圖,不僅僅是人類對地理環境描述的文獻,更綜合反映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以及不同文化群體在繪畫、數學、政治、印刷等領域的面貌。此次展覽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澳門科技大學、上海圖書館主辦,展期一個月,展出的34幅地圖係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按照梵蒂岡使徒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等海外知名圖書館館藏原圖高清等大複製而成。
其中,既有明清時期的中國古輿圖,也有西方傳教士或繪圖師繪製的古地圖。“早期地圖中,上海作為一個城市還沒有出現,但是今天上海所屬區縣已經出現,足以讓我們了解早期西方世界對這片區域是何種認知或想像,也能一窺上海如何從小縣城轉變為國際大都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牟振宇説,通過這批古地圖的展示,有助於學者從全新角度探討上海以及江南地區的歷史與社會變遷。
16世紀後期至17世紀,隨著新航線的開闢,來華傳教士日漸增多,他們不僅給西方帶去關於中國的新知識,還繪製了一大批精美的中國地圖。比如,法國製圖學之父尼古拉·桑松1652年繪製並首版的《亞洲新地圖集》中,有一幅《中華帝國地圖》就是根據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在中國收集的地理知識繪製,對中國東部海岸線形狀以及整體輪廓描繪比較精準。牟振宇談到,地圖在長江出海口一個大島上標有“sunkiam”,疑指松江,其上還標有“mochosa”(馬跡山),特別值得注意的是,mochosa上方有一地名“Xamhay”。“上海用中文和拉丁文兩種語言標注,波蘭籍傳教士卜彌格地圖上顯示的拉丁文也是Xamhay,由此可認為,桑松地圖上標注的Xamhay很大可能是指上海。鋻於卜彌格地圖繪製時間待考,學界將1652年桑松地圖作為最早出現上海地名的西方地圖。”
地圖反映了特定空間的變遷,比如1643年中國人繪製的《皇明分野輿圖古今人物事跡》中,為了強調吳淞江水道的情形,上海縣、松江府等被繪製成坐落在一座島上;而繪製于19世紀的《江海全圖》中,上海、浦東、南匯、奉賢、松江、青浦、寶山和崇明等都已得到詳細標注。此外,1886年為紀念次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50週年大典作賀禮的英國地圖上,有標出Shanghae並描繪出航線,顯示上海已嵌入英國全球貿易航線當中。
毫米勾勒的迤邐河山投射時空觀,帶來不同於純文本的圖像閱讀體驗
地圖攜帶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勾勒出特定時期特定空間的狀況,以毫米勾勒的迤邐河山,帶來不同於純文本的圖像閱讀體驗。“地圖承載著人類對地球的探索,但探索成果在東西方卻大異其趣。古地圖以繪製者為中心的狀況延續了千年以上,至少宋代以前的天下大圖中,中國以外的地方大都荒誕不經;1524年歐洲的世界地圖中,沒有太平洋和東亞各國的蹤影。”學者邵建説,地圖是人類認識世界、感知世界的具體反映,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很早,但對世界的認知卻深受政治或宗教影響。換句話説,地圖也是“有偏見”的。
“展覽中繪製的地圖時間跨度長達400多年,不是單純的地圖史的文獻展示,而是人們認識世界、認識上海的視野在歷史發展中所呈現的時空觀。”黃顯功説,展覽所陳列地圖以不同的中心為視角,投射了不同時期西方人、中國人視野中的世界圖景和上海區域形象,其中還有明末上海人徐光啟主持繪製的《赤道南北兩總星圖》等。
在學界看來,地圖的變遷反映了人與人、人與空間和不同區域之間的互動,以及技術的進步。尤其是15世紀地理大發現以來,東西方交流促進了地圖重塑世界版圖的功能。而隨著16世紀的三角測量法、18世紀的經度坐標確立、20世紀的航空測量與全球定位系統,從紙質地圖到網絡地圖,地圖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延伸閱讀
從古地圖中一窺江南地區歲月變遷
精細繪製黃河、長江、洞庭湖等水系
明代《天下輿地圖》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明王泮(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題識字樣。全圖絹底彩繪,色彩豐富,刻畫精細,山丘、河道、沙漠及長城都以形象繪法描述,尤其以黃河、長江、洞庭湖等水系繪畫最為精細。地圖上已標出上海的名字,當時上海縣與華亭縣、青浦縣同屬松江府所轄。
目前所見最早標注上海地名的西方地圖
法國製圖學之父尼古拉·桑松1652年繪製並首版的《亞洲新地圖集》中,有一幅《中華帝國地圖》,是根據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在中國收集的地理知識繪製,精準度超過之前歐洲所繪的中國地圖,中國東部海岸線形狀以及整體輪廓等也與現代相當接近。在長江出海口的一個大島上標有“sunk iam”的,疑是指松江,其上還標有“mochosa”(馬跡山)。在mochosa上方有一地名“Xamhay”是“上海”,學界認為是目前所見最早標注上海地名的西方地圖。
南京、上海、華亭和松江旁標有圖標
波蘭籍耶穌會傳教士卜彌格繪製的中國分省地圖集《中國地圖冊》,係中文-拉丁文對照的地圖手稿,地圖上標注了中國省份、重要城市、河流水系等,還列出了中國動植物和礦物分佈狀況。被譽為“波蘭馬可·波羅”的卜彌格,也是第一個將中國古代科學知識介紹給西方的歐洲人。地圖集中有一幅《南京省輿地圖》主要描繪江蘇省地理情況,上海、松江、華亭、青浦和黃浦均清楚標注,而南京、上海、華亭和松江旁標有耶穌會(IHS)圖標,表示當時這四座城市已建有耶穌會教堂。
準確標注上海周邊水系和湖泊
意大利耶穌會士衛匡國編繪的地圖集《中國新圖集》是第一部在歐洲正式出版的中國地圖集,他被後人譽為“中國地理學之父”。圖集中有一幅1655年《江南省圖》,較準確描繪了江蘇省的政區、河流和海岸線等地理全貌,對上海周邊的水系和湖泊標注也相當詳實,特別是黃浦江與吳淞江河道,已標出 Xanghai(上海)、Hongpu(黃浦)、Sungk iang(松江)和 Cungming(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