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女子冰球隊前隊長到北京青少年女子冰球隊主教練,張晶希望讓更多女孩走上冰場。張晶供圖
張晶率北京隊在二青會上取得佳績。張晶供圖
如果人的淚腺有個閥門,2004年11月14日的不眠之夜就是不會生銹的開關,即便過了16年,仍能輕易操控著張晶的眼淚。
“那天是我們中國女子冰球隊衝擊2006年都靈冬奧會的最後一場資格賽,也是我作為運動員第3次向奧運會發起衝擊。”這是國家女子冰球隊前隊長張晶“不能提”的一場比賽。因為最後時刻的“黑色6秒鐘”,近在咫尺的奧運會瞬間變得遠在天邊。每次憶起,這位眉骨被撞開都“意識不到”的冰球女將眼眶裏就會迅速涌起淚水,倉促得總讓她的手處於尋找紙巾的慌亂中,無論在人來人往的咖啡廳還是北京冬奧組委搭建的宣講臺。
1998年日本長野冬奧會,女子冰球被列入正式的冬奧會項目,中國隊取得第4名,成為目前中國女子冰球項目最好的成績。可賽場上的佳績很難抵得過現實——當時我國的冰球主要在東北地區開展,開銷大、不易出成績,冰球成為各地主管部門裁減的優先項目。這一上世紀80年代還興盛的項目在十幾年間便迅速收緊,可供選擇的隊員十分有限。“我們剛有外教時,他不相信我們只有20多人,後來把能拉來的人都拉來了,也就40多人。”張晶記得,長野冬奧會後,一批老隊員離隊,新老交替帶來的窘困空前,到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時,曾離奧運獎牌“那麼近”的中國女子冰球隊僅獲得第七名。落差之下,“一撮人堅持頂著,就為了4年後再上一次奧運會賽場”。
衝擊2006年都靈冬奧會資格的最後一場較量是面對瑞士隊。此前,中國隊先後戰勝了法國隊和挪威隊,並以凈勝球的優勢力壓瑞士隊,位列小組第一。這場,她們只要打平對手即可進軍都靈。
中國隊在本組中世界排名最高,並且在2004年世錦賽中曾以6:3戰勝過瑞士隊。“這場比賽我們充滿了信心,可比賽並不像預想的那樣。”張晶眉頭緊皺,攢著不甘和不解。比賽最後時刻,雙方戰成2:2平,當中國隊員都覺得出線已成定局時,意外出現了:離比賽結束還剩4秒鐘,場上出現了死球,裁判吹哨了,可場外計時裁判沒有停表,“就在我們歡呼勝利的時候,瑞士隊教練提出質疑,經過商議,裁判把時間倒撥回去10秒。”張晶沒想到,重新開球後,瑞士隊克勞蒂亞立馬遠射破門,把比分定格為3:2,“我們輸了,我們失去了冬奧會的入場券”。有人失聲痛哭,有人質疑裁判,有人呆坐在冰上默默流淚,張晶的腦子一片空白,死死地盯著大屏上那刺眼的比分,不敢相信這幾秒鐘發生的變局,“我被傷透了”。
賽後,中國隊主教練保羅對最後時刻的計時提出異議:“其實應該退回4秒,但裁判卻退回了10秒。中國隊就輸在這錯誤的6秒鐘裏。”正是這6秒,中國女子冰球隊一腳踩空,從大喜跌入大悲,夢想破碎得“毫無徵兆”,碎片散在張晶心底無法清掃。從12歲開始打冰球起,張晶從沒想過離開,“這是第一次想離開了”。
2007年,她作出了所有人都不理解的一個決定,放棄留在專業隊當教練的機會,赴北京到業餘俱樂部做起了青少年的基礎培訓。“你不能扔了鐵飯碗。”張晶記得,無數人跟她強調她“飯碗”裏的一切:固定工資、醫保、養老……“尤其對女同志,穩定最重要”。但在她的世界裏,“我可以不確定很多事,但很確定沒有多少人知道冰球,我只想作出點兒改變,尤其是孩子,女孩子。”她記得,“那時中國女子冰球註冊人員不過100人,國際上的那些冰球強國註冊人數都是幾千人、上萬人,遠遠超越我們。”她很清楚,想從“第四名”走上領獎臺可不是一步之遙,“只靠少數人太難了”。
張晶自認“從來不是一個果斷的人”,但在這件事情上,她非常果斷,“冰球確實讓我更加勇敢”。可勇敢不等於莽撞,即便做青少年培訓,東北也比北京更具群眾基礎,“當時,東北打冰球的孩子大多想直接進入專業隊,但我想找一條不同的路徑,希望教育跟體育能同步發展”。她至今對上世紀90年代去加拿大高校裏打友誼賽印象深刻,專業啦啦隊、觀眾山呼海嘯、舉著五星紅旗來助威的華人,“對手水準很高,更讓人驚訝的是,她們依然在上學。”此後,每逢有出國比賽的機會,她總會找中國觀眾問當地冰球的狀況,“每個學校裏都有幾支不同水準的隊伍,冰場裏很多那麼點兒的孩子”。她用手比了個到大腿的高度,“我12歲以前都不知道冰球是什麼”。
對比帶來了更多思考,“想在一個項目上真正達到一定高度,不能沒有文化學習,也只有這樣,才可能真正讓更多人能參與冰球。”張晶隻身到北京,從“白紙”繪起,在她印象中,當時在北京喜歡滑冰的人不少,可對冰球的認識非常簡單,“商業冰場在節假日偶爾有冰球表演,引得樓上樓下很多人圍觀。”憑此前的運動經歷,找到落腳的冰場並不難,也不愁沒孩子來學冰球,但讓張晶困擾的是女孩少之又少,“幾年下來,零零星星有幾個,因年齡差別較大始終無法組隊,不少女孩子都散在男隊裏,這種狀況延續了六七年。”
後來,北京市冰球運動協會成立北京市青少年女子冰球隊,雖然只有十幾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但張晶也找到了“圓夢”的可能,她成為隊伍的教練,“得了病似的”把冰場周邊的學校跑了遍,一看到小女孩,就先問人家多大了?愛不愛打冰球?註冊了沒有?“大家都笑我得了職業病。”可她樂在其中,“因為冰球對小丫頭們的改變是全方位的,她們能收穫比同齡人更多的自信、堅強和勇敢,或許會更成熟,這種成熟體現在對事情的判斷和認知上,這對女孩很重要。”
2019年,張晶帶北京隊第一次參加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第一場比賽快結束時,場上比分是3:3。當年中國隊和瑞士隊打成2:2的一幕瞬間闖進她的腦海,“壓抑多年的情緒和不甘心一下子涌出來”,張晶露出瘋狂的一面,聲嘶力竭地向小隊員喊著:“加油”、“勝利”!“隊員也真是拼了,最後的比分是4:3,我們贏了組隊後的第一場勝利。”回想起自己當時的心態,她坦言:“孩子們只是單純地想取得勝利,但我除了想讓她們贏,更不願讓我當年的遺憾在她們身上重演。”她小心翼翼地撕開過舊創,“現在來看,我們當年其實是提前把勝利放兜裏了,可世界上沒有必然的贏。”
5場比賽結束,這支業餘選手組成的隊伍拿到了亞軍,張晶又哭了,“我看到了希望。”她掰著手指頭數了數,當年在場上經歷了“黑色6秒鐘”的隊員幾乎都沒離開冰雪運動,大家在各自的崗位上都盼著能有更年輕的女孩能披上國家隊的戰袍,站到冬奧會賽場上實現她們當年沒有實現的夢想,“我的學生裏,哪怕有一個能站在奧運賽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張晶發自內心地羨慕現在的孩子。她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坦言,如果有超能力,她希望把20多歲的自己變到這個時代,“我能專注打球,還不會錯過校園生活,最重要是北京冬奧會是再好不過的機會,我想把缺失的東西補一下”。可如果超能力只能用一次,她毫不猶豫地回到16年前的11月14日,“一定要調回那10秒鐘,絕不讓它出現”。
本報北京11月16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