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戶外 > 正文
夏伯渝:準備和等待著下一次出發
2021-02-10 09:32:36來源:人民日報編輯:喻露

  夏伯渝:

  珠峰之巔 夢想不停

  本報記者 劉 峣

  在珠峰7900米雪坡上,暴風雪漫天席捲。年輕的嚮導突然發現,夏伯渝假肢上的螺絲釘掉了一顆。

  “白雪皚皚的雪地裏,一顆小小的白色螺絲釘,一般人很難看到。要不是及時發現,假肢很快就會鬆散脫落……”回憶起兩年多前成功登頂珠峰的場景,71歲無腿登山家夏伯渝最先想起的,卻是那顆失而復得的螺絲釘。

  40餘年,終被珠峰“接納”

  2018年5月,那是夏伯渝人生中第五次“衝峰”。1975年,24歲的夏伯渝跟隨中國登山隊承擔首次精確測量珠峰高度的任務。下撤過程中,由於將睡袋讓給隊友,他的雙腳被凍壞死、被迫截肢。

  躺在病床上,聽到9名隊員成功登頂的消息,夏伯渝眼淚直打轉。灰暗之時,一句話讓他重燃希望——一名來華傳授經驗的專家看到夏伯渝的情況後表示,如果裝上假肢,不但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而且可以再登山。

  “那個時候,我是多麼希望聽到這樣的聲音。”夏伯渝説,“當帶上假肢、第一次站立起來時,我決定還要去登山。”

  山再高,高不過登山的人;路再險,擋不住勇敢的心。沒有腳就不能登珠峰?夏伯渝不信命,也不信邪。一雙假肢、一顆雄心,是他衝頂珠峰最重要的依託。

  穿著假肢登山,難度超乎想像。由於沒有踝關節,上山時只能靠假肢的“腳尖”走,很容易打滑摔跤;假肢沒有感覺,只有傳遞到腰上才能做出反應……與普通登山者相比,同樣的攀登距離,夏伯渝要花上兩倍甚至更多的時間。

  為此,夏伯渝幾十年來堅持著日復一日的訓練:從清晨5時開始,完成一個半小時的仰臥起坐、背飛、引體向上後,再去爬香山或是進行10公里的快速徒步,直到今天仍是如此。

  40餘年間,夏伯渝數次攀登珠峰。雪崩、大地震、暴風雪……他屢屢與死神擦肩而過,也與珠峰遺憾錯過。2014年,他在珠峰大本營遭遇雪崩;2015年,他在突擊頂峰時遇到尼泊爾8.1級大地震;2016年,他在距離峰頂不到百米時遭遇暴風,為了夏爾巴嚮導的安全放棄衝頂……

  這幾年,每次去登山前,他總是安慰家人“這是最後一次了”。終於,在第五次衝頂時,用夏伯渝自己的話來説,珠峰“接納”了他。

  激勵年輕一代為夢拼搏

  “2018年攀登衝峰是這麼多年來最危險也是最困難的一次,我們從珠峰大本營一齣發,就遭遇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夏伯渝回憶道。

  “因為一直在吃溶血的藥物,身上一旦出現傷口就會血流不止。”除了驚險的螺絲釘,腿上的血栓也讓夏伯渝攀登的每一步都走得更慢、更小心。

  更大的挑戰出現在衝峰之後——還沒來得及享受登頂的喜悅,暴風雪突然而至,身邊一片白茫茫。

  這回肯定下不去了,夏伯渝想。

  “但在山上通話的時候,我跟愛人保證,一定要平安回家。”夏伯渝説。於是他拉著從山頂降下的路繩,咬緊牙關,一步一步地往下挪。長時間的攀登讓他的雙腿腫脹,假肢只能穿進一半,動作一大極易脫落。

  “那時候真是腿也不敢抬,就順著雪面慢慢往下蹭。從7900米的高度下來,一般人最多也就走四五個小時,結果我走了十幾個小時。”夏伯渝説。

  成功攀登珠峰之後,夏伯渝的人生故事感染和鼓勵了更多人。2019年,在勞倫斯世界體育獎頒獎盛典上,夏伯渝堅持不懈的攀登歷程獲得了年度最佳體育時刻獎。

  在夏伯渝家中,有一個角落擺滿了獎盃和紀念品,記錄和見證著他的榮耀和忙碌。中國男籃、女籃國家隊,中國田徑隊,北京國安足球隊……很多體育隊伍都曾邀請夏伯渝分享個人經歷,鼓勵年輕一代的體育人為夢想不斷拼搏。

  “對我來説,登山是一個目標和夢想。這麼多人的關注確實打亂了我的生活,但如果我的登山經歷能夠給大家一些啟迪或借鑒,那我就很欣慰了。”夏伯渝説。

  同登山愛好者交流時,總會有很多年輕人圍上來,向夏伯渝諮詢登山問題。“有的人説,你都70歲了,沒有腳還能登上珠峰,那我也沒問題。我會忠告他們,登山絕不是這麼簡單的。”

  “我以前是登山運動員,而且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停止過鍛鍊。登山一定要從體能上、思想上、資金上做好準備。”夏伯渝説。

  等待下一次出發

  征服珠峰、繼續攀登,並不是“老人與山”故事的結尾。

  去年,夏伯渝重回珠峰保護區和珠峰大本營,身份卻已不再是登山者。在那裏,他與志願者與一起收撿垃圾、宣傳環保,鼓勵更多人擦亮天路、保護珠峰。兩天時間裏,超過百人加入到夏伯渝的隊伍。

  疫情期間,中國和尼泊爾珠峰南北段暫停了所有探險活動。2020年5月,在珠峰大本營舉行的春季登山垃圾清理回收儀式上,3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共清理出登山垃圾3786公斤。

  “幾年前登珠峰的時候,我就發現沿途有一些垃圾。珠峰永遠在那裏,攀登的人也會越來越多。我們不能為後來人留下‘垃圾山’,要為登山者創造乾淨的環境。”夏伯渝説。

  每次到拉薩,夏伯渝也會去博物館看看自己親手搭建的“中國梯”——1975年攀登珠峰時,他和隊友奮戰近一天的時間,在珠峰北坡8700米處“第二台階”的岩壁上架設了高近6米的金屬梯,打通了登頂的最難一關。

  自此,天塹變通途。2008年,“中國梯”在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時正式“退休”,落戶拉薩珠峰登山博物館。從1975年到2008年的33年間,“中國梯”幫助和見證了1300多名各國登山者征服珠峰。

  “看到‘中國梯’,總是讓我感慨萬分。”夏伯渝説。2019年,電影《攀登者》的上映讓更多人知道了“中國梯”的故事。每每講起1975年的攀登經歷、説起“中國梯”,夏伯渝總是眼泛淚光。

  從1975年首次精確測量珠峰高度,到2020年獲得8848.86米的珠峰最新高程數據,中國登山者和測繪工作者不斷刷新著人類認識世界的高度。作為歷史的經歷者和見證者,夏伯渝也格外有感觸。

  “珠峰測量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5G信號到了珠峰大本營,北斗系統精確導航……珠峰高度這個問題,我們國家最有發言權。”夏伯渝説。

  征服珠峰之後,夏伯渝並不打算停止攀登的腳步。他給自己制訂了新的目標——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南北極。儘管疫情延誤了計劃,但他仍在準備和等待著下一次出發。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