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市文化企業佔全國三成

2021-01-14 08:44:55|來源:北京日報|編輯:周經韜

原標題:“十三五”成績單 北京上市文化企業佔全國三成

北京上市文化企業佔全國三成

  北京日報記者 李俐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聚焦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積極推動全國文化中心文化産業發展引領區建設取得新成效。1月13日,在“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聞發佈會——文化産業專場”上,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在2019年達到9.4%,比“十二五”期末提高1個百分點,始終居全國首位。

  政策助力産業高品質發展

  在中國人民大學和新華社發佈的中國省市文化産業發展指數、文化消費指數及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指數排名中,北京“十三五”期間連年蟬聯第一。數據顯示,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産業實現收入12849.7億元、增加值3318.4億元,是“十二五”期末的1.7倍。

  這些亮眼成績的背後,是一系列政策的保駕護航。僅市十二次黨代會以來,北京在三年時間就出臺了51項政策,形成了“1+N+X”的政策體系。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關部門第一時間出臺了“北京文化28條”,幫助網絡視聽、文藝演出、廣播電視等行業抵禦疫情衝擊。去年1-11月,北京的內容創作生産領域同比增長了38.1%,顯示出強勁的抗風險能力。

  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達到4872家,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413家。去年,完美世界、光線傳媒、保利文化3家企業獲評“全國文化企業30強”,歌華傳媒、北京演藝集團等4家企業獲評“全國文化企業30強提名”,北京入選企業總數居全國首位。其中,完美世界自2011年至今已是第9次登榜。截至去年三季度末,該公司的營收與凈利潤已雙雙超過2019年全年水準。

  “文化+”為發展注入新動能

  五年來,北京市大力實施“文化+”戰略,積極培育文化新業態、新模式,為文化産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十三五”期末,北京上市文化企業佔到全國三成。其中,中文在線2015年1月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成為中國“數字出版第一股”,“十三五”期間實現收入增長156%,服務用戶增長200%。這樣的發展離不開“文化+金融”戰略的引領,“優政策、搭平臺、建體系、強服務”的文化金融融合北京模式已經結出碩果。

  北京還圍繞“文化+科技”出臺專項政策,建設國家文化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推動5G、大數據、AR、VR等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不斷打造文化新産品、新體驗,科技正在為文化産業迭代裝上“加速器”。例如,作為全球領先的短視頻社交平臺,快手APP日活用戶已突破3億,庫存短視頻內容超過260億條,近五年來,快手積極打造線上數字文化産業,形成了涵蓋歌曲、舞蹈、戲曲、民樂等八個品類的文化演出直播業態。

  “十三五”期間,北京還順利完成了文化和旅遊部門機構改革,推出“漫步北京”“北京禮物”“暢遊京郊”“最美鄉村民宿”等系列文旅精品。不斷更新的“網紅打卡地”榜單,正在成為北京市民的文旅消費新指南。

  城市文化新地標不斷涌現

  在空中庭院遠眺CBD,到木木美術館看一場展覽,逛文創市集感受國潮風……有著600年曆史的隆福寺從沉睡中甦醒,成為北京近兩年來最具人氣的文化園區。未來,著名的長虹影院將變身飛行影院,故宮將在這裡打造數字文化體驗館,英國V&A博物館、設計博物館等國際知名博物館也將把創意空間在此落地。

  隆福寺的蝶變只是眾多文化園區轉型中的一個亮點。五年來,北京將文化軟實力與城市空間佈局有機結合,推動老舊廠房騰籠換鳥、轉型升級,不斷提升文化産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準,先後制定實施了市級文化産業園區認定管理辦法、市級文化産業園區服務包,形成市級示範園區、示範園區(提名)、市級園區三類市級園區管理體系,搭建起市級園區綜合服務平臺,推動智慧園區建設。“十三五”期末,共認定市級文化産業園區98家。

  保護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的系列政策,進一步激發了首都存量資源的活力,讓越來越多的工業遺存與現代文化産業融合重生,涌現出北京坊、798、郎園、首鋼等城市文化新地標,各具特色的文化沙龍、文創市集、演藝活動、文藝展覽、讀書會遍佈各個園區,文化産業園區正在成為城市更新的承載地、優質文化企業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費的打卡地。

  市民文化獲得感日益增強

  “春天,來北京看全世界最好的電影。”這不僅是北京國際電影節打出的宣傳語,也是每一位北京影迷發自內心的自豪感言。在全國票房排名前十的影院中,北京就佔了7家,而京産影片《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不僅登頂中國影史票房紀錄前三名,更為國産片贏得了好口碑。

  這正是過去五年北京文化産業蓬勃發展的碩果之一。過去五年的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使得文化産品和服務極大豐富、品質提升,北京市民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強。北京人藝的《茶館》永遠一票難求、最美書店鐘書閣火到需要限流、國家大劇院去年線上演出的點擊量突破12億次……越來越豐富的文化場所正在成為首都的靚麗名片。據統計,截至去年11月底,北京實體書店數量達到1938家,比2019年增加639家,北京每萬人擁有0.9個書店,已超過紐約、巴黎、東京、多倫多、首爾、悉尼、莫斯科這七個國際城市平均萬人0.85個書店的水準。

  大家手機上的熱門文化應用,從看新聞的新浪微博、今日頭條,到看視頻的快手、愛奇藝;從旅遊達人的掌中寶去哪兒網、馬蜂窩,到年輕父母的好幫手凱叔講故事、作業幫等,都來自北京。

  “十三五”期間,北京地區版權登記數保持年均新增10萬件的高速增長態勢,圖書《北上》、歌曲《不忘初心》、電視劇《大江大河》、評劇《母親》等18部作品榮獲“五個一工程”獎,《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我在頤和園等你》等一批優質節目受到觀眾追捧。北京國際圖書節、北京國際設計周、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文博會、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電競北京等文化品牌活動不斷升級,更把北京的文化影響力傳遞到國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