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書店 新時尚

2021-09-16 09:00:29|來源:北京日報|編輯:趙春曉

  成立於1949年的新華書店,是幾代北京市民心中的書香記憶。如今,數字化來勢洶洶,這座與新中國同齡的“國字號”老書店,張開懷抱,擁抱變化。

  街頭巷尾,煥然一新的新華書店已不僅僅是圖書賣場,更是綜合文化體、公共文化空間和社區文化會客廳,老書店正在以全新的方式助力“書香北京”建設,創造新的閱讀體驗,豐富生活方式。

老書店 新時尚

  靜謐的自習室

  華燈初上,秋夜微涼。

  來往的行人,走到和平裏新華書店前,眼前一亮——“新華書店”的霓虹燈招牌上,多了“朝聞自習”四個字。

  老書店裏的自習室什麼樣?

  入口處擺著小吃、茶葉等免費食品,還備有酒精消毒液、花露水、驅蚊燈。

  再往裏走,一道寬大的門簾將空間一分為二,外面是圖書選購區、閱覽區。裏面是自習室,一個個隔斷營造出安靜而私密的空間;墻上可見“你要努力,你想要的要自己給自己”“靜心”“自律”等勵志詞句,坐在其中,仿佛回到學生時代。

  “朝聞自習”剛剛試運營半個月,深受上班族、學生族喜愛。暑假期間,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大二的小竇常常背著電腦來自習。他打開電腦,插上耳機上網課,累了,就翻翻書架上的書。“在家裏靜不下來,學不進去,到這裡就不一樣了。”

  在一家大型國企做文案策劃工作的陳女士花一元錢體驗價,走進“自習室”,“平時住在公司宿舍,有緊急工作加班任務,還得跟舍友‘搶’電源和桌子。現在我隨時提上筆記本電腦就能來辦公,店裏還提供免費的茶水、咖啡、零食,熬到半夜也不怕。”

  “朝聞自習”的運營負責人還向外賣小哥發出邀請,“歡迎小哥們累了來歇歇腳、充個電。”

  在和平裏新華書店負責人眼中,“朝聞自習”的嘗試,使書店成功融入附近居民的生活中,成了大家的文化客廳。自打自習室一開,每天到店人數比過去至少增加了幾十人,文具、圖書的銷量也比以往好不少。

  無獨有偶。德勝門冰窖衚同居民們最近發現附近的書店有了新變化,成了一家“智慧書店”。

  微信掃碼,一道玻璃門自動開啟,明亮的圖書世界就在眼前。智慧書店雖不大,但圖書豐富,經濟、文學、少兒、社科等圖書都能找到。書店裏,有帶著孩子來買書的家長,也有職場女性在安靜讀書,為職稱考試衝刺……選好了書,可以放在付款臺上自動識別,不用一本本單獨掃碼,非常便捷。

  一道玻璃門,一邊是車水馬龍,一邊是靜謐書香,這“鬧市求靜”的奇妙感覺,令人著迷。

  延續書香記憶

  位於永安路大街上的永安路新華書店2018年8月升級改造後重新開業,它的亮相成為“老街”上一道亮麗風景,柔和的燈光,通透的落地窗,吸引路人駐足。來書店的讀者大多是虎坊橋街道、天橋街道居民。有小朋友跟著媽媽來取前幾天訂購的點讀筆;也有閨蜜相伴在吧臺點了咖啡,找個安靜的角落坐下來;還有在自習室裏埋頭記筆記的學生……

  上世紀50年代,這家書店名為大眾書店,因為是居民樓底商,書店始終保持著原有蘇式建築格局。店長于淼説,2018年書店因改造停業時,附近居民紛紛登門打探消息,以為書店要搬到別的地方去。讀者張女士説:“我爸爸當年在這裡買過幾分錢一本的小人書,我也從小在這兒買書。我爸還以為這裡不賣書了,傷心了好幾天。”

  老店重張,給居民帶來了更多驚喜——

  原本100平方米的書店變為300平方米。書店的格局也大變樣,紅黃藍綠的書架,頂棚上的“白雲”燈,將新設的兒童閱讀區打造成一個童話王國。書店還全新設置了“靜謐書房”閱讀專區、“求知屋”自習區和多元文創産品專區等,七室一廳的格局,讓每個專區都獨立、安靜,轉起來有曲徑通幽之趣。

  位於東三環的勁松東口新華書店也是一家老店,到今年已走過40年。“這家書店,比我年齡都大。”店長張碩説,小時候上學每天都會路過這裡,他的不少輔導書、美術工具都在此購買。

  去年10月,書店經過重新裝修改造後,將書店面積從270平方米增至480平方米。全新的書店讓老讀者幾乎不認得了,童書區、文創區、文具區、閱覽區、會客區,簡約大氣、色調柔和,白色光帶猶如一葉扁舟帶著讀者暢遊在圖書海洋。

  板廠小學學生鄭瑞辰總是和媽媽一起來看書,坐在波浪形兒童書桌前,《我的第一本科學啟蒙書》讓她愛不釋手,她媽媽説:“現在書店變美了,還有舒適座椅,閱讀變得更自由,孩子也更願意來了。”北京工業大學附中學生趙兮兮説,小時候常常和媽媽看完電影再來買書。老書店升級改造後,趙兮兮來得更勤了,她捧著本《呼嘯山莊》,開心地説:“這裡簡直讓我驚艷!”

  改造升級,一座座承載美好回憶的老書店煥發出新活力,幾代人的書香記憶得以延續。

  宛如博物館

  主題書店也不再板著老面孔,通過新穎設計、暖心細節,為讀者提供更多閱讀可能。

  抗戰書店位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展區內,其設計如同戰火中的一封家書,將讀者帶回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

  進入店內,1937年延安清涼山第一間新華書店的還原模型,向讀者展示著新華書店的歷史。注視著店內北側巨幅“百團大戰”速寫畫,仿佛能聽到將士們氣壯山河的吶喊。店內梁柱上的五角星造型更烘托出書店的主題。

  在這家書店,紅色書籍是一大特點。抗戰歷史、人物傳記、戰役紀實、長征史料類圖書,不僅吸引普通讀者,研究者也常常登門。店長王穎説,在紅色經典中,《紅岩》《林海雪原》銷量最高。

  來書店的不僅有小朋友、年輕人,更有人生經歷豐富的老人。一位老人坐著輪椅端詳著書店的每一個細節,挑選著市面上難得一見的紅色經典影片光碟,他的手裏,已拿著《柳堡的故事》《閃閃的紅星》《平原遊擊隊》《白求恩》《黨的女兒》……“這多難得呀,我要好好挑。”老人念叨著。

  迷你紅色主題新華書店嵌入香山革命紀念館展區,20平方米的空間有“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主題圖書”和“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歷史叢書”專架,一部部文學作品是紅色展覽的延續和補充。

  北京航天城,500平方米的“太空夢想”新華書店位於航天禮堂配樓二層。墻上的文化長廊,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王大珩、程開甲、于敏……每一個名字都和中國航天發展歷史緊緊相連。墻壁上,分散錯落的“太空人”、恒星、火箭模型,把書店打造成空間站。展示櫃裏,有萌萌的航天員模型。陳列臺上,有各類航天拼插遊戲。精心設計的水吧也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太空能量站”。閱讀區與窗外的綠樹、室內的蘭花相映成趣,顯得幽靜、雅致。活動區更是孩子們的樂園,小讀者可以在這裡找到最新出版的少兒讀物,在近千種文創産品中挑選自己喜愛的學習文具、網紅盲盒和精美玩具。

  設計繪圖所用的專用圓規、別處難尋的專業建築圖書……坐落于甘家口大廈一層的建工書店有一種特立獨行的味道。改造升級後的建工書店面積達300平方米,這裡不僅是書店,還是一座“設計館”——創意精美的“鳥巢”天井燈、綠植盆栽吊頂設計、明亮優雅的落地窗,都讓人眼前一亮。齊全的建築設計、園林設計類圖書,吸引著不少讀者遠道而來。書店的常客劉先生是一位建築設計師,他家住望京,“一般書店難尋的《中國古建築大系》《營造法式》等都能在此輕鬆覓得,道遠,我也得來轉轉。”

  書店不僅僅像博物館,還可以成為劇場。

  以幽默為主題的書店,不僅北京獨一份,全國也是僅此一家。位於朝陽門外吉祥裏108號樓的幽默書店,111平方米,面積不大,卻歡樂多多。一進門迎接讀者的就是一面哈哈鏡。再往裏走,圖書閱讀空間內,電視螢幕上播放著卓別林的《城市之光》,還有各種類型的幽默圖書,幫助讀者緩解壓力和焦慮。

  幽默書店試運營兩個月來,許多年輕人一進店就好幾個小時,很多人在微信裏呼朋喚友,前來打卡。91歲的漫畫家何君華一家四口就是聽從“朋友圈”的召喚前來“打卡”的,漫畫家方成之子也被吸引來了……書店負責人介紹,以幽默書店為主題的微喜劇即將開拍,目前手頭已經有9個劇本,店員、讀者都能當演員。

  貼心的“書房”

  進社區、進高校、進園區、進軍營、進機關……北京發行集團持續推進實體書店走近市民,融入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之中,讓書店成為市民貼心的“書房”,讓閱讀無處不在。

  北京市政務服務中心,160平方米的學習書店位於一層進門處,透過明亮的落地窗,陽光灑進屋裏,溫暖明媚;沁心的綠植環繞書架,簡潔淡雅渾然一體。靜心閱讀的讀者散落在書店四處,書+咖啡+文創産品交織共融,一杯熱氣繚繞的咖啡讓獨處和相遇都充滿溫度。

  北京建築大學校園內,一彎湖水,圖書館仿佛浮于湖面之上。新華書店位於圖書館一層西北角,在300余平方米的店堂內,連綿不斷的山形書架,不規則的LED雲形挂燈,與窗外的湖水形成山水雲間,相宜而存。大學生們在這靜謐、舒緩的閱讀空間內博覽,感受古人“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詩文寓意。

  中關村圖書大廈四季書房近日試運營,精美的文創、陳列舒適的休閒閱讀區,嚴肅中伴著一絲小清新。近200平方米的空間,集納了科技、黨建、文學精品、少兒等類別圖書近萬冊。藝術長廊及咖啡輕食,以及定期舉辦的讀書互動沙龍、親子體驗、電影放映等活動,都讓書店充滿了活力和時尚。

  新華書店近來已在20多家書店試行店長負責制,書店經營、活動舉辦、空間設置等,都由店長一手負責。店長、店員的收入和每一本書、每一杯咖啡、每一次對讀者的服務緊緊相連。

  位於豐台區科興路的韓莊子新華書店,今年1月向讀者開放,原色木質書架,搭配布藝軟包閱讀座椅,簡約時尚。暑期以來,不少孩子都把書店當成了家庭書房。徐妙涵的父母工作繁忙,假期,她常常會在書店讀書超過小半天,“家裏還有表妹,有點吵,這裡安靜,我喜歡在這讀書。”

  去年12月,韓莊子新華書店店長梁永興和店員走進社區、學校、單位,共走訪了數百人,調查大家對書店空間佈局、圖書擺放、圖書選擇的意見。“書店開業幾個月來,我們一直在調整店內整體佈局,既要突出主旋律,又要突出特色,還要以服務讀者為出發點。”

  新華書店天壇南門店,書香和花香相互交融,店長張又心時常買來百合、鬱金香、芍藥,讓閱讀空間與大自然親密連接。張又心還把她的生活理念滲透在書店裏,比如她採購了茉莉花、玫瑰等20種味道的香薰,裝飾書店。

  香山新華書店店長邸家虎珍視每一本書,今年入夏以來北京多次遭遇大雨,書店一側墻壁有些返潮,邸家虎擔心圖書受潮,趕緊用吹風機加熱“祛濕”。

  勁松東口新華書店,書店最深處的三間房正在做著最後的準備,書架上,擺好了《烏丟丟奇遇記》《青銅葵花》《少年特種兵》等少兒讀物,店長張碩正在謀劃兒童手工坊,“書店周邊社區人口眾多,孩子們需要這樣一個空間。”他説。

  如果説過去的新華書店是“千店一面”,那如今的新華書店則正在實現“一店一面”,60余家門店正從賣場功能向學習功能、社交功能、閱讀功能轉變,走近市民生活,讓閱讀成為這座城市永不褪色的風景。(北京日報 記者 路艷霞)

  專家點評

  書店變革還在路上

  傳統書店的消費方式,是短缺時代的消費方式。現在人們的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已經發生巨變,從賣場向文化消費綜合體轉型、變革,這是實體書店的必由之路。實體書店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以及傳統門店的改造、轉型、升級,使更多讀者回到閱讀本身,回到文化交流活動、社交活動本身,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

  北京目前正大力推動實體書店向集約化、規模化、特色化、專業化發展。像北京發行集團旗下的北京圖書大廈經過局部轉型升級,使讀者有了更好的閱讀體驗;王府井書店也將創建沉浸式、體驗式消費場景,讓讀者體驗新的生活方式;外文書店則致力於打造國際化會客廳,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等。通過對實體書店的升級改造,讓讀者享受更高水準和多元化的文化服務。

  作為國有圖書發行主渠道,北京發行集團承擔著滿足人們美好精神生活需求的社會責任,在引領人們新的生活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發揮著獨特和重要的作用。北京市民生活方式的變革還在路上,書店行業的變革也在路上,信息社會、知識社會、5G時代、人工智能時代,很多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化、新的消費、新的體驗正在噴涌而出。

  (作者:徐升國 為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