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保護恢復古街特色 模式口重現駝鈴古道風貌

2017-10-16 10:09:54|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李玥

改造保護恢復古街特色 模式口重現駝鈴古道風貌

模式口改造效果圖 供圖/石景山區委宣傳部

  本報訊(記者 王曉蕓)作為京西唯一一個對整條街進行改造的地區,模式口文保區的修繕改造計劃從2016年正式啟動。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修繕改造保留了模式口區域以居住功能為主的用地性質,遷出與文保區文化定位不相符的功能,疏解低端業態。同時對已經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民居院落進行修繕,並逐步植入文化功能,力求通過改造再現京西駝鈴古道特色意境,打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歷史街區。

  模式口地處石景山區西部,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該地區本地人口和流動人口嚴重倒挂,低端業態密集,私搭亂建嚴重,交通擁堵,加之基礎設施薄弱,整個區域原有面貌受到很大破壞,歷史風格漸失,京西古道風貌不復存在。從2014年起,石景山就針對模式口地區陸續開展疏解整治工作。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整治中,關停了模式口大街上兩個小商品市場,疏解低端業態,並將模式口大街中段、南小街和法海寺路沿街120余間商鋪進行躉租。同時,對周邊的市容違建和交通環境進行治理,對模式口小學的非法建築進行拆除,對車輛亂停亂放進行管理。

  在疏解整治的同時,石景山區政府先後實施了22項便民工程,修建排水設施、法海寺廣場;投入近百萬元用於垃圾清除,在汛期還專門組織排查搶險,清理防洪溝渠,著力改善模式口地區居民生活環境。雜亂的市場不見了,道路通暢了,街道整潔了,模式口地區整治初見成效。

  在模式口文保區修繕改造的同時,石景山也在逐步完善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模式口大街改造將在主街及擴展後的支線衚同內建設管廊、管溝,實現水、燃氣、電力、電信等管線入地工作, 從根本上解決居民關心關注的消防、醫療急救、防洪等安全隱患。

  石景山區還以山水背景為資源,構建“三條景觀帶、四條通廊、兩個片區、四個綠心、四個節點”的景觀體系。“三條景觀帶”即模式口人文景觀帶,法海寺生態、佛教文化景觀帶,永定河引水渠景觀帶;“四條廊道”即依託排水溝形成四條景觀廊道,溝通模式口大街與北部山體景觀聯繫;“兩個片區”即以雙袖格局為景觀界限,展示模式口東西兩個片區傳統山地村落景觀;“四個綠心”分別是法海寺寺廟群、模式口公園、承恩寺、田義墓。

  隨著硬體設施的不斷完善,軟體上也將賦予模式口地區文化內涵和價值。今年北京國際設計週期間,模式口作為分會場之一,以“設計+”為主題,圍繞推動文化創新、提升城市服務、促進國際交流的三大目標開展了系列活動。今年十一期間,駝隊走街、小車會表演、太平鼓展示、老北京吆喝等民俗文化活動在模式口輪番上陣,重現駝鈴古道的風采。

  石景山區相關負責人向北青報記者介紹,下一步石景山區將繼續進行模式口大街的改造修繕工程,大街西段預計為傳統四合院景觀聚集區,東段為城市環境過渡段,遠山門段則為京西傳統文化商業段。

  樣本

  南小街恢復古商業街文化

  一條彎彎曲曲鋪著青石板的小街,兩旁青磚灰瓦的倣明清建築古樸優雅,新漆的綠窗紅門凸顯著老北京四合院的氣質,向街道盡頭望去,優美的翠微山沐浴在秋日的陽光下——這條古色古香的街道就是石景山區模式口大街南小街段,作為模式口文保區修繕改造工程的首個試點,今年8月,南小街段正式完成改造,改造後的街道古商業街業態初現。

  今年4月,南小街改造正式開始,整條街道實現了電力、電信等架空線入地,上下水改造升級,增加了燃氣管線。道路通行能力大大提高,方便了模式口大街居民出行。

  對於南小街街道兩側居民房屋,則在保留原有建築風貌的基礎上,對房屋立面外觀進行整飾,主要針對墻面、門窗、檐口、屋面、臺基、臺階、電錶箱改移及線路美化、綠色景觀環境等進行重點整治,通過勾縫、描金、彩繪等方式進行復古美化,恢復街區古風貌。文/本報記者 王曉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