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奧之城”的光榮與夢想

2018-08-08 08:50:17|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雙奧之城”的光榮與夢想

2017年9月,北京馬拉松鳴槍起跑。3萬名選手從天安門廣場出發,參與到各個級別的賽事中。本報記者 潘之望攝  

  10年前的8月8日的晚上,京城的大街小巷、商場、公交車、小餐館、路邊的水果攤,凡是有電視的地方,人們無不關注著同一件事——第29屆夏季奧運會在北京 “鳥巢”開幕。

  10年後的今天,冬季奧運會已進入“北京週期”。

  從1979年回歸奧林匹克大家庭,到今天成為世界上第一座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雙奧之城”,北京用了不到40年。40年來,北京的體育文化與國際交往歷程,也是中國逐步融入世界、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相互融合、奧林匹克文化在北京改革開放的腳步中得到豐富和發展的歷程。

  奧運會的“北京經驗”

  “我家的地,什麼時候開始蓋奧運場館啊?”

  上世紀90年代末,洼裏鄉的農民們突然有點兒著急了。

  在北京舉辦奧運會,是中國人近百年的一個情結。1979年年底,經國際奧會全體委員表決,中國奧委會在國際奧會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對於許多北京人來説,在自家舉辦奧運會成為了可以期冀的夢想。

  從那時起,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與奧林匹克運動開始了更親密的接觸。

  5年後,中國派出代表團赴洛杉磯參加奧運會,那也是新中國首次派團參加奧運會。那一年,很多北京人家裏都添置了黑白電視機,老百姓都盼著能在電視裏收看到奧運會比賽轉播或者新聞!於是,京城的四合院裏、機關家屬院的公共區域,一台臺電視機前,擠滿了激動的臉龐。

  1990年的亞運會,讓北京開始了“奧運之旅”的熱身。為了修建亞運會比賽場館,在京城北部的中軸線旁一塊幾百畝的土地上,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開始動工。這是北京在上世紀50年代“十大建築”後,又一次大規模的建設。

  亞運會的成功舉辦給北京增添了信心。此後,北京悄然啟動了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程式。現在的奧林匹克公園,那時還叫洼裏鄉,成為奧運場館的預留地。洼裏鄉的農民,從那時起就聽説生養自己的這塊土地將與奧運會結緣,心裏別提有多期待了。

  首次申奧時,人民群眾迸發出了忘我的熱情,“愛我中華、振興中華”是億萬人民發自肺腑的聲音。但好事多磨,1993年9月23日,在國際奧會第101次會議上,北京以兩票之差惜敗。1998年底,北京再次遞交了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申請書!

  2001年7月13日,當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説出“北京”二字時,守候在天安門廣場的幾十萬民眾沸騰了!這一次,我們終於成功了!

  申奧成功給北京的社會、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接下來的6年多時間裏,北京人民埋頭苦幹,經濟社會和城市迅猛發展,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幾個月不來都不認識了。”當年來北京旅遊、出差的人都這麼説。

  2003年底,北京奧運會主場館在洼裏鄉破土動工。當時的北京城,成為世界上建築吊車最多的城市。“鳥巢”逐漸顯露出了它編織的外形,已有百餘年的膜結構理論也終於在“水立方”得以實現。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為世界做著創新性的貢獻,也為百餘年的奧林匹克運動增添新的亮點。

  從改革開放初期重回奧運懷抱到申辦奧運會,從申奧成功再到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北京已經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貢獻者,北京城市在奧運的音符中快速發展,在世界上牢牢地樹立了大國首都的形象。

  現任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副部長的徐濟成説,北京奧運會,讓奧運會回到城市裏、回到人群中,這是一個貢獻。奧運會結束後,奧林匹克公園迅速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圈,打破了此前“奧運會結束後奧運場館周邊落荒”的魔咒,也為北京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為此後的奧運會舉辦城市提供了“北京經驗”。

  徐濟成説,北京通過2008年奧運會,學到並掌握了奧運會先進的運營和管理模式,踐行和發展了奧運理念,這也是國際奧會在2015年7月31日能夠把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交給北京的一大理由。

  競技體育的“北京風采”

  “雙奧之城”的建成,遠非簡單地建設諸多體育場館。體育文化、體育市場的培育、崛起、成熟、火熱,更是北京成為“雙奧之城”的底蘊所在。

  以籃球、排球、足球“三大球”為代表的競技體育,見證了北京體育文化、體育市場的快速發展。

  2018年的盛夏,雖然還在休賽期,但北京首鋼男籃早已集中開訓數月,為新征程蓄力。上賽季,隊伍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重返聯賽8強。許多人説,“三冠王”正在回歸巔峰的路上。

  2012年3月30日,首鋼男籃在五棵松體育館首次捧起象徵中國職業籃球聯賽(CBA)冠軍的“至尊鼎”。此後3個賽季,這支隊伍又兩度登頂。

  4年3冠,在北京體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功的背後,是一段銳意創新發展體育産業的佳話。

  説起這段姻緣,要追溯到30年前。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曾稱霸全運會賽場的北京男籃因資金吃緊、後繼乏人成績出現滑坡。北京市體委決定以男籃作試點,嘗試體育社會化發展——由體、教等行政機關包攬體育工作,轉變為全社會共辦體育。

  1988年,市體委首開先河與首鋼總公司合作,北京男籃從教練到隊員都成了“首鋼人”。扛過了共建初期的陣痛,首鋼男籃厚積薄發,在1995年打響的CBA首個賽季中獲得季軍,在全國錦標賽中也獲得第三名。

  背靠大型國企,首鋼籃球“不差錢”。但正如俱樂部副總經理、前北京男籃功勳球員袁超所説:有些事兒,不是有錢就能辦的。十幾年後,隊伍發展再次陷入困境——沒有一線國手,沒有頂尖外援,後備力量也跟不上,“人荒”令首鋼隊連續3年無緣季後賽。

  嫁出去的姑娘不是潑出去的水,這回,“娘家人”出手了。

  2009年,市體育局與首鋼簽下一紙合約,以“帶人、帶錢、帶管理”的方式支持俱樂部。除利用體育産業引導資金為球隊注入千萬元真金白銀,並引入科學管理模式及管理人才外,市體育局還定期邀請專家團隊為球隊會診、建言;在人才引進、安置方面,市體育局為俱樂部開闢綠色通道,提供優惠政策;轉會談判陷入僵局時,體育局的領導甚至親自出面斡旋。

  隊伍的陣容開始“變臉”了——翟曉川、朱彥西等本土才俊落戶京師,前NBA名將馬布裏等頂級外援成功加盟,國手孫悅順利轉會……人才濟濟的首鋼隊一步一個臺階,直至登頂。

  “三帶”模式,在2009年市體育局與中信國安集團公司簽約共建北京國安足球隊時,也大顯神威。當年10月,國安隊便首登中超聯賽之巔,響徹工體16年的“永遠爭第一”的口號終於兌現。這是北京“三大球”首奪國內頂級職業聯賽冠軍,也正是這一冠,堅定了市體育局深化改革,振興京城“三大球”的決心。

  2014年3月,北汽男排衛冕聯賽冠軍,加之2013年8月時隔48年重奪全運會冠軍,隊伍創造了兩年3冠的輝煌。“這要擱以前,我想都不敢想。”想起曾經的苦日子,球隊主帥李牧由衷感嘆。由於項目職業化程度低,北京排球曾長期只能依靠財政撥款維持,隊員每月工資只有一兩千,許多當打之年的小夥子迫於生計另謀出路。

  這一次,又是政企攜手為球隊奠定了騰飛的基石。2010年9月,市體育局與北京汽車集團聯合組建北汽排球俱樂部,體育部門主導、大型企業注資的實體俱樂部運作模式,在中國排壇尚屬首例。隊員的收入翻了好幾番,加上贏球獎金,主力每年能掙到6位數。壯志未酬的球員們回來了,大家心無旁騖,訓練時渾身是勁兒。自此,北京男排一點一點重拾舊山河。

  如今,政府強援,企業投入,改革帶來的新合作模式,為北京“三大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首鋼女籃今年初豪取WCBA三連冠,成為當之無愧的霸主;北控女足今冬首次赴海外冬訓,立志重返強隊之列;人和男足衝超成功、北控男籃落戶京城,令足、籃頂級聯賽都有了兩支北京的隊伍……

  這一模式還延伸向競技領域的其他項目,游泳、乒乓球、羽毛球、擊劍、棒球、冰雪運動……更多打造市場化體育賽事的佳話正在續寫中。

  全民健身的“北京熱潮”

  無論是清晨還是黃昏,京城的路邊、公園、小區、操場上,常常能看到奔跑者的身影。跑友們步履輕盈地掠過街頭巷陌,為這座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城市代言。

  最新數據顯示,本市達到中等以上鍛鍊強度的人數近650萬,《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率高達89.2%、優秀率19.2%。在去年首次設立的全運會群眾項目比賽中,北京代表團大顯身手,共獲得12金16銀6銅,金牌數和獎牌總數均高居全國第二。

  “雙奧之城”的榮耀,在展示國家形象、擦亮城市品牌的同時,更惠及這座城市的千百萬普通市民。體育精神帶來的全民健身熱潮,讓這座古老城市處處洋溢青春活力。

  北京馬拉松創辦于1981年,如今已經被跑友們視為“國馬”。這項國際田聯金標賽事年年刷新國內全程馬拉松報名人數紀錄,去年報名人數近10萬,需抽籤決定3萬個參賽名額歸屬。擁有62年曆史的北京國際長跑節則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北京跑”,每年兩萬個名額同樣供不應求。

  “北京跑”的前身、創辦于1956年的春季環城賽,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群眾性長跑活動。“北京跑”和北馬,一春一秋,一個半程一個全程,加之政府主導、社會力量主辦的多項賽事,北京已經形成了豐富、合理的路跑賽事體系。

  被跑友們尊稱為“馬拉松爺爺”的74歲北京老人鄧乃龍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他跑步穿的是兩塊五一雙的“白網鞋”。如今,老人蹬著上千元的專業跑鞋,戴著先進的電子設備,依然活躍在各大路跑賽事中。

  跑步的人越來越講究,跑步的環境也越來越好。鄧乃龍説,由於轉播技術落後,上世紀80年代北馬的路線是筆直的,從天安門沿長安街跑到蘋果園再折返回來。如今大不一樣了,北京到處是高樓大廈,每逢大型路跑活動,全程都有熱情的觀眾加油助威。“這跑步就像生活,越來越好了。”鄧老説。

  與健身熱潮相伴的,是兩項京城路跑品牌賽事的不斷變革。1998年,北馬增設半程及迷你馬拉松項目,真正向大眾選手敞開懷抱。2015年,隨著參與者運動水準的不斷提升,北馬取消半程項目。“北京跑”則于次年升級為半程馬拉松,同時保留家庭跑環節,與北馬實現良性互補,全面滿足跑友的參賽需求。

  北馬和“北京跑”的不斷升級,只是北京全民健身和政府“體育為民”的一個縮影。2014年底,北京首辦“市民快樂冰雪季”,每年冬天邀請數萬市民免費上冰、上雪;2015年,北京田徑世錦賽特設10公里大眾跑活動,開賽事歷史之先河,得到了國際田聯和跑友們的一致讚譽。2016年和2017年,北京市接連發佈《關於加快冰雪運動發展的意見(2016-2022年)》及7項配套規劃、《北京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修訂版《北京市全民健身條例》等文件,為群眾體育事業更上層樓保駕護航。

  今年,本市由政府部門主導的社會體育賽事活動多達200余項。其中,全民健身體育節、北京市體育大會、新年登高健身大會、大眾冰雪北京公開賽、國際山地徒步大會、“和諧杯”乒乓球比賽、市民街頭籃球3對3挑戰賽等,早已成為有傳統、受關注、接地氣、影響大的品牌活動。

  “北京歡迎你”,這句當年響徹世界的北京奧運會邀請口號,更是珍貴的奧運文化遺産。它折射了這座城市改革開放40年的奮進之路,更展示了這座“雙奧之城”自信、開放、多元的文化與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