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藍天“含金量”大幅提升

2020-10-29 09:04:24|來源:北京日報|編輯:周經韜

北京藍天“含金量”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間,北京的空氣品質越來越好。昨天,海陀山下,野鴨湖畔,蘆葦搖曳,彩葉繽紛,秋水長天一色,一派秋日好風光,吸引不少市民遊覽賞景。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

  本報記者 駱倩雯

  PM2.5年均濃度從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9年的42微克/立方米,首次邁入“40+”;優良天數佔比超過六成;連續兩年沒有出現PM2.5嚴重污染日;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濃度最低、降幅最大……一個個數據,都在宣示著,“十三五”期間北京的空氣品質越來越好,北京藍天的“含金量”越來越高。

  PM2.5年均濃度較“十二五”末下降了47.9%

  從2013年起,北京全面加速大氣治理的步伐,向PM2.5宣戰。尤其在“十三五”期間,全市上下全力推進“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圍繞“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污減排、清潔降塵”等重點領域探尋減排空間,深入實施“一微克”行動,以超常規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氣污染,實現了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提前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

  “十三五”時期北京為大氣治理所做的努力,實現了五“最”:全市空氣品質改善最明顯、體制機制最完善、治理措施最有力、區域協作最密切、全民共治最深入。北京的努力也被世界看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高度評價了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認為北京在大氣環境品質改善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為全球其他城市,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作為一名跟大氣治理“同步”的生態環境人,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大氣室高級工程師李倩頗有感觸。她2012年底調來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工作,正好趕上北京市治理PM2.5的全過程。李倩還清楚地記得,“那會兒我們盯數據,重污染一來,峰值濃度能達到三四百微克,而現在超過一百五十微克的都很少。”李倩從2017年開始負責寫重污染報告,頭兩年幾乎隔一段時間就得寫,而到了2019年,她這項工作任務基本上就為零了。

  2019年,全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40+”,較“十二五”末下降了47.9%,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濃度最低、降幅最大。2019年全年累計的優良天數240天,較2015年增加54天,佔比達65.8%;空氣重污染日4天,較2015年減少42天,且連續兩年未出現PM2.5嚴重污染日。北京的空氣品質“優增劣減”特徵突出,藍天的“含金量”大幅提升,人們不再覺得北京的藍天是稀罕品。

  超常規措施完成著“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十三五”期間,北京的大氣治理力度空前,各項超常規的措施在完成著一項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花菲介紹,“十三五”期間,為全面保障大氣治理,北京成立了市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專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小組;修訂《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制訂《北京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針對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農村地區煤改清潔能源、老舊機動車更新淘汰等出臺一系列配套鼓勵優惠政策。還全面構建了“天空地”一體化空氣品質監測網絡,把網格化環境監管制度深入鄉鎮(街道)並向社區(村)拓展,成立了“環保警察”,全面實施精準執法、“點穴”執法、全時執法,執法效率大幅提升。

  北京加快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完成“散亂污”企業分類清理整治,第三産業比重穩定達到80%以上;優化能源結構,基本實現全市無燃煤鍋爐和平原地區“無煤化”,據初步統計,2019年全市燃煤消費總量下降到250萬噸以內,基本解決燃煤污染問題;“排放大戶”機動車污染治理實現突破,出臺柴油車治理攻堅行動計劃,綜合運用禁限行、淘汰補貼等政策,淘汰高排放老舊機動車,大力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國五”及以上排放車輛佔比超過60%;加大執法檢查力度,並創新“黑名單”“遠程在線監控”等手段,提高監管效能;揚塵管控更加精細化,依託粗顆粒物監測網絡、揚塵視頻監管平臺、道路走航監測、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推動提高揚塵管控水準,2019年全市降塵量均值為5.8噸/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22.7%。

  同呼吸共命運,這時期,也是京津冀區域協作最密切的幾年,京津冀三地將大氣污染防治作為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突破口,不斷完善信息共享、結對治污、重污染預報會商、應急聯動等機制。三地還共同開展秋冬季污染攻堅行動,協同應對重污染天氣,全面加強治污合力。

  久久為功,大氣治理仍然是一場持久戰,隨著減排空間越來越小,北京下一步將以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協同治理為重點,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並將持續優化産業結構、交通結構、能源結構,繼續深入推進區域聯建聯防聯控,持續改善大氣環境品質,讓“北京藍”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