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縉雲盤活綠水青山

2018-06-28 09:37:01  來源:經濟日報  責編:鄭思雯

  經濟日報訊:6月楊梅已滿林,“浙江最甜楊梅之鄉”——麗水市縉雲縣仁岸村的楊梅開始大批量採摘。不過,“梅名遠揚”的仁岸村,一度卻是“霉名遠揚”。不少遊客反映,仁岸的楊梅雖好,但村莊環境差。

  如今,“落後村”已經變成了“標杆村”,修村道、植綠化、建公園,前前後後,仁岸村總共投入700多萬元,成了十里八鄉看齊的標兵,生態紅利持續釋放。這得益於縉雲縣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

  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縉雲雖然地處浙南腹地,但與四地七縣交界,地域文化包容,思想觀念活躍。縉雲縣委書記楊秀清告訴記者,近年來,縉雲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發展全域旅遊,成為“詩畫浙江”的典型代表。

  “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是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基礎。”楊秀清認為,只有把産業搞活了、搞強了,農村才有活力,農民才有奔頭,鄉村振興才有源頭活水。縉雲人開始盤活綠水青山,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縉雲黃茶最早源於當地一株變異茶樹,經過10年培育,黃茶已經成為縉雲的一塊“金字招牌”,與西湖龍井一併成為G20杭州峰會的指定用茶。目前,縉雲黃茶茶園面積突破1萬畝,産量6.5噸,每公斤黃茶最高價近2萬元,均價達4000元。

  品質興農、綠色興農、品牌興農,縉雲一方面凝心聚力培育産業,不斷做強黃茶、茭白、楊梅等主導産業,另一方面,在強品牌上下功夫,依託“麗水山耕”“麗水山居”兩大區域品牌,把更多農産品轉化為旅遊地商品。

  “縉雲燒餅”是當地有名的傳統小吃,縉雲對燒餅産業實行標準化、國際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設,把“小燒餅”做成了大産業,走出鄉村、走遍中國,傳統小吃形成了一條特色産業鏈,帶動近2萬農民增收致富,成為浙江全省鄉村振興的成功案例。截至2017年底,“縉雲燒餅”産業年産值突破15億元,燒餅品牌示範店達431家,遍及全國各省(區、市)和歐美、東南亞等12個國家和地區。

  楊秀清説,振興農家小吃,並不僅僅是挖掘各具地方特色的小眾私品,根本目的是為了挖掘鄉村特色元素,走鄉村特質發展道路,把傳統産業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

  農旅深度融合

  在圍繞産業做産品的同時,縉雲還著力打好“生態牌、文化牌、鄉愁牌”,謀劃農旅深度融合。

  今年初,全長8公里的仙都風情綠道全線基本完工。沿著綠道一路騎行,沿途風光秀麗、峰岩奇絕。婺劇驛站、黃茶驛站、書吧驛站等綠道驛站盡顯文化特色。

  “綠道是城鄉通道、景城通道,是串點成線的美麗絲帶。”縉雲縣縣長李一波告訴記者,通過綠道,把縉雲打造成為一個全域大花園的有機整體。在線位選擇上,堅持景觀優先、資源整合、輻射帶動的原則,盡可能串聯沿線村莊,促進民宿、農業觀光、休閒採摘等産業發展,“以藤結瓜”,帶動鄉村振興、産業興旺。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目標,也是衡量“三農”工作的基本尺度。2016年,縉雲開展“攻堅破難畫句號”行動,探索出光伏助增、産業富村、市場聯建、以花為媒、服務創收等精準幫扶模式,助力鄉村振興。仙都街道鼎湖村通過“青山變銀”,將集體近300余畝山地、林地外包給仙都旅遊風景區,為村集體每年增收近50萬元;壺鎮鎮湖川村則通過“空間換地”,騰出1.3萬平方米村集體土地用於排屋、臨街商鋪等建設,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00多萬元。目前,縉雲116個省定集體經濟薄弱村已全部實現集體經濟收入超10萬元。

  2017年,縉雲實現旅遊總收入132.9億元,同比增長21.3%;旅遊業增加值佔比達8.11%,比全省平均水準高出0.61個百分點。(記者 黃平 徐燕飛)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