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鄱大地綠色崛起

2018-10-17 10:26:57  來源:經濟日報  責編:鄭思雯

  經濟日報訊:晚秋的江西,田野裏一片金黃,處處可見豐收景象。與之映襯的,還有觸目可及的藍天白雲,漫山遍野的墨綠,潺潺流動的清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田園山水畫卷,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江西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2016年8月份,江西被納入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肩負起“探索形成可在全國複製推廣的成功經驗”的重任。兩年來,江西牢記生態文明建設新使命,紮實推進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江西特色的綠色發展新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互促進,生動實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戰略思想。

  制度守護綠水青山

  走進興國縣龍口鎮塘背小流域,眼見之處充盈著綠意。要是沒有塘背水保科技示範園的歷史圖片,很難想像這裡曾是紅壤裸露、水土流失嚴重的“紅色沙漠”。得益於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村民鄧習東建起120多畝“花果山”,他樂呵呵地説:“以前光禿禿,現在鬱蔥蔥,生態環境好,百姓口袋豐。”

  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也是中央設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出發點。聚焦系統綜合治理,探索山水林田湖草保護與治理制度體系,是江西以制度力量守護綠水青山的一個縮影。在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中,江西在制度創新的道路上先行快跑、大膽探索。

  吳春生是靖安縣雙溪鎮大橋村村民,他的另一個身份是“護河員”,負責村內1.5公里水面的環境衛生保潔。每天早晨和傍晚,他都要撐著竹筏來回在穿村而過的北潦河清理垃圾。如今,在五級河(湖)長體系下,全省有近10萬像吳春生一樣的“護河員”和2.5萬名河(湖)長共同護河,讓“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成為現實。

  “我們堅持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核心任務,初步形成了‘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框架。”江西省發改委黨組成員、省生態辦專職副主任劉兵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西全面推進五級“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率先建立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率先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江西的黨政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生態司法體制改革、余江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萍鄉海綿城市建設、碳排放權交易等走在全國前列。

  一次次實踐、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創新,江西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一路奮進,全省發展底色也“綠”意愈濃。目前,江西正研究出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建設行動計劃,著力打響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樣板區的獨特品牌。

  産業推動顯山露水

  走進位於南昌西郊的梅嶺,如同進了大氧吧。一間間農家客棧錯落有致,成為遊客們休閒度假的世外桃源。太平鎮灣頭村村民簡愛香感慨地説,從“砍山”到“看山”,從“賣木材”到“賣生態”,如今鄉親們都吃上了“旅遊飯”,日子越來越好了。

  發展綠色經濟是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根本要求,是加快推進江西綠色崛起的重要支撐。綠水青山,不僅是展示生態江西的“金名片”,更能孕育出新的發展優勢,培育出新的發展動能。

  面對經濟新常態,不管經濟下行的壓力有多大,無論轉型升級的任務多麼艱巨,江西始終牢記: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一時繁盛。江西堅持把發展綠色産業、促進産業綠色化,作為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基本途徑,聚焦加快轉型升級,初步形成促進綠色發展的産業體系。

  做好産業發展“加減法”。在培育新動能上做“加法”,在改造傳統動能上做“減法”,建立創新型省份建設“1+N”政策體系,制定出臺貫徹新理念培育新動能政策措施,推動全省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

  推動生態價值“快轉化”。深入實施“綠色生態農業十大行動”,成為全國唯一的“綠色有機農産品示範基地試點省”;大力發展“生態+”現代服務業,構建“一核三帶四板塊”的大健康産業總體佈局;進一步唱響“江西風景獨好”旅遊品牌。

  實施循環經濟“新規劃”。深入實施江西省循環經濟發展和節能減排“十三五”規劃;推進吉安、豐城、樟樹和南昌經開區、萍鄉經開區分別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和國家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

  不負青山,方得金山。江西全省經濟呈現出“數據飄紅、成色更綠”的喜人態勢: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突破30%,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超過工業,林業總産值突破4000億元,“三品一標”總量達到4712個,旅遊總收入達6435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

  共治共享綠色成果

  只要天氣好,家住南昌紅谷灘的張平每天清晨都會前往贛江風光帶,在美麗的濱江風景與滿眼綠意中開啟新的一天。像這樣的風光帶,南昌還有很多,市民出門500米就能進綠地公園,真正實現了“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全省園林綠化三大指標處於全國領先水準,在全國率先實現國家園林城市設區市全覆蓋,國家森林城市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江西優越的生態環境讓老百姓從中受益。

  江西聚焦教育培訓引導,把環境保護放在公共治理的優先位置,推動構建全社會綠色共治共享,著力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更有獲得感。

  “凈空”行動讓天空更湛藍。江西全面完成158個重點行業大氣污染限期治理項目,推進大氣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目前全省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86.2%。“凈水”行動讓河水更清澈。完成農村日供水1000噸(含)以上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92%。

  “凈土”行動讓大地更乾淨。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連續3年下降,基本建成農村生活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處理體系,90%的行政村納入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

  江西大力實施綠色惠民工程,通過綠色發展帶動脫貧攻堅,創建300余個異地扶貧搬遷産業示範基地,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建設與扶貧開發融合發展的道路。完善社會參與機制,累計發起生態文明志願服務項目1萬餘個。弘揚綠色文化,舉辦世界綠色發展投資貿易博覽會、中國鄱陽湖國際生態文化節。引導綠色共建,進一步完善重大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群眾參與機制,推動環境敏感性項目“鄰避”論證。

  系統治理、面上提升、點上突破,江西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人民群眾的生態獲得感和幸福感明顯增強。江西的生態優勢進一步鞏固: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3.1%,居全國第二;全省自然保護區達189個,面積佔全省面積比例提高到6.3%左右。全省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總面積達到2551萬畝。

  如今的贛鄱大地,生態立省的格局更加鮮明,生態的優勢更加凸顯,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依,風頭正勁,風光無限,風景可期。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