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鹮鄉綠意濃

2019-07-31 10:14:15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七月,秦嶺南麓的陜西漢中洋縣繁花似錦、美不勝收。雨後的清晨,廣袤的田野風輕雲淡,大片的稻田顯得格外翠綠,幾隻朱鹮愜意地在田間覓食嬉戲,一幅青山綠水的優美畫卷展現眼前。

  近年來,洋縣堅持“生態立縣、綠色發展”,立足資源稟賦,大力實施生態工程,秀美鹮鄉、生態洋縣,煥發出勃勃生機。

  “愛護自己的兒女也不過如此”

  洋縣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朱鹮生態園,位於洋縣縣城北3公里處,背靠樹木蔥鬱的山坡,生態園在青山綠水間十分醒目。

  和往常一樣,飼養員任文明與同事早早地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檢查網籠,準備給朱鹮投食。今年49歲的任文明,1991年轉業回洋縣後便擔任起了朱鹮尋護員、飼養員和孵化員工作,這一幹就是28年。

  “守護了它們28年,當然與鳥兒們有了感情,每天不看看它們,心裏就覺得空落落的。”任文明説,在生態園每位工作人員的心裏,這些美麗的精靈比什麼都重要,愛護自己的兒女也不過如此。

  他介紹説,生態園裏目前有大小網籠26個,飼養著160多只朱鹮,今年更是孵化出雛鳥51隻。

  多年來,隨著朱鹮人工飼養繁殖技術日臻完善,克服了孵化、雛鳥成活率等一個個技術難題,並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朱鹮人工種群在自然狀態下的繁育研究。僅洋縣朱鹮生態園就先後人工孵化朱鹮雛鳥500多只,分別被送往異地保護或野外放飛。

  朱鹮人工孵化的成功,填補了國內外人工飼養繁育朱鹮的空白,使其種群數量不斷增加,朱鹮的瀕危局面得到有效緩解。

  如今,朱鹮已從洋縣飛出陜西,在浙江、四川等地均有它們的靚影。朱鹮還作為國禮送給日本、韓國,並成功建立人工種群,兩國朱鹮數量已達800余只。

  “保護朱鹮、保護生態,已成為共識”

  為了保護朱鹮這一珍稀物種,幾十年來,陜西省洋縣林業部門和保護區工作人員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

  每年3月~6月是朱鹮的繁殖期,保護區工作人員堅持在朱鹮野外繁殖區巢下搭建觀察棚、監護棚,24小時不離人,認真觀察朱鹮的産卵、孵化、育雛全過程,並記錄下每一個活動行為,分析它們的繁殖動態。同時,在樹榦上挂上傘形防蛇罩,精心開展人工投食。

  到了7月,朱鹮進入遊蕩期,它們陸續從高海拔向低海拔活動,保護監測任務更艱巨。要跟蹤監護,隨時掌握朱鹮活動數量及動態,嚴查違法狩獵、投毒獵殺水禽等行為,最大限度地保障朱鹮的安全生存。

  在開展監護的同時,保護區多年來一直把公眾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利用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宣教活動,向朱鹮活動區的廣大群眾、特別是中小學生普及保護朱鹮的知識。

  同時,全縣實施禁獵,不準在朱鹮覓食區使用化肥農藥,並建立野外巡護員隊伍,從而有效杜絕人為傷害朱鹮事件的發生。

  如今,愛鳥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從很遠的地方來,就是想親眼目睹朱鹮的美麗身影。“在洋縣,保護朱鹮、愛護野生動物、保護生態,已經成為所有人的共識。”任文明説。

  ◎朱鹮保護與經濟發展齊步走

  為給朱鹮提供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就在今年5月,由阿拉善SEE西北項目中心、陜西省外事辦、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聯合開展的“鹮田一分”項目,在朱鹮保護區文同村啟動。

  項目以朱鹮主要覓食地——稻田為切入點,旨在通過種植有機水稻和稻田邊緣“留白”(一畝地留出一分田)等措施,提高農田中泥鰍等水生物多樣性,從而增加朱鹮種群數量;再通過商業運作打通消費市場,售賣有機稻米産品,其銷售收入又返還到項目中以擴大實施面積,形成良性循環。

  這種嘗試,力圖尋求朱鹮保護與水田權益人最大收益之間的平衡點,也形成了以産業集群帶動農民脫貧及棲息地環境改善的保護新模式。

  目前,與文同村同步開展“鹮田一分”項目的洋縣華陽鎮華陽街村,已完成100畝有機種植稻田插秧。通過2018年項目實施,本地出生朱鹮幼鳥 28隻,給務工農戶支付勞務費用13.67萬元,其中9個貧困戶年均收入達到4222元,順利實現脫貧。

  如何實現朱鹮保護與經濟發展齊步走?洋縣政府把“朱鹮”與“有機”緊密結合,創建全國朱鹮生態保護産業知名品牌示範區,通過栽培高附加值的新特優品種,建設朱鹮生態農業觀光園,鞏固提高“朱鹮牌”有機食品市場知名度,大大提升農民的經濟收益。

  朱鹮保護帶給洋縣“綠水青山”,也使洋縣擁有了“金山銀山”。2018年,洋縣七類産品獲得國家生態原産地産品保護,成為西北地區生態特色産品保護最多的縣;洋縣紅米國家地理標誌産品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朱鹮牌”稻米商標被授予中國馳名商標;有機食品種類及其加工企業也日益增多,深受市場認可。

  如今,“洋縣朱鹮生態有機品牌”成功躋身中國區域品牌價值百強榜。洋縣朱鹮生態有機産品區域品牌價值上升至70.57億元,位居全省區域品牌價值榜第四位。

  翩翩飛舞的朱鹮,已成為洋縣、漢中乃至陜西的一張綠色名片。(作者 李濤 張博)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