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陽哈尼梯田變“聚寶盆”

2019-09-23 09:59:02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中國環境報訊:“山也青了,水也清了,梯田滿山坡;花也開了,林也密了,白鷴飛來啰;铓鼓響了,穀子黃了,豐收調子多。新房蓋了,新家有了,天天唱新歌。”9月中旬,記者隨生態環境部生態示範創建宣傳採訪組赴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簡稱紅河州)元陽縣採訪,正逢當地排練一台以哈尼古歌中的“四季生産調”為主題的劇目《哈尼古歌》。

  金秋時節走元陽,飽覽美如仙境的雲上梯田自然景觀,感受傳承千年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梯田文化,驚嘆古老的農耕文明與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有機融合。自哈尼梯田遺産區于2018年獲得生態環境部命名的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以來,當地幹部群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信念更加堅定,踐行敬畏自然、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哈尼梯田精神更加自覺。

  如今,哈尼梯田良好生態得到有效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當地生態産業逐漸壯大,生態紅利不斷釋放,哈尼梯田真正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高起點構建保護髮展新格局

  創新體制機制,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責任

  在哈尼梯田長達1300多年的開墾歷史上,哈尼族、彝族等世居民族利用當地特殊地理氣候環境開創了高山農耕文明奇觀,構建了特有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生態系統,這也是哈尼梯田文化的核心。

  紅河州委書記姚國華表示,哈尼梯田這份世界遺産來之不易、彌足珍貴,保護好、發展好哈尼梯田責無旁貸、任重道遠,必須弘揚哈尼梯田精神,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推動哈尼梯田的保護和發展。

  近幾年來,元陽縣按照紅河州提出的保護優先、發展優化、治污有效的工作思路,立足現有條件,堅持創新體制機制,通過健全哈尼梯田管理機構、強化制度建設、加強規劃引領、完善保護投入機制等多種舉措,高起點構建哈尼梯田保護髮展新格局,努力形成了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綠水青山”的氛圍。

  世界遺産哈尼梯田元陽管理委員會專職副主任朱文珍介紹,為切實加強哈尼梯田保護管理工作,州級專門設立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産管理局,元陽縣也成立了世界遺産哈尼梯田元陽管理委員會,明確管委會、鄉鎮、村寨的權責,強化鄉鎮對資源環境及周邊生態環境的保護管理主體責任。2018年,州縣均成立了“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領導小組,進一步推動哈尼梯田保護管理規範化、科學化。

  紅河州委州政府和元陽縣先後頒布實施了《紅河哈尼梯田保護管理條例》《紅河哈尼族傳統民居保護修繕和環境治理導則》等一系列規範性文件,為哈尼梯田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2019年6月,元陽縣委託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編制了《紅河州元陽哈尼梯田遺産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可持續發展方案》,努力推動梯田保護髮展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實施。

  按照“政府引導、村組管理、適當扶持、示範帶動”的思路,負責遺産區景區開發的世博元陽公司每年按照門票收入的30%提取扶持資金,扶持遺産區群眾發展生産。對種糧農戶實行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性補貼,提高群眾種糧積極性,讓梯田的主人自覺保護梯田。

  朱文珍説,身為土生土長的元陽人,與大家一樣感同身受,保護髮展好哈尼梯田就是保住了當地老百姓的命根子。州縣兩級黨委政府為家鄉規劃的發展前景十分美好,自己一定全力以赴帶領鄉親們把這些舉措落到實處。

  高標準推進保護治理新工程

  改善生態環境品質,提升綠水青山顏值

  地處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觀遺産核心區內的元陽縣新街鎮阿者科村,是一個僅有64戶人家的小村落。這裡不僅依舊保留傳統的蘑菇房,也是當地高標準推進哈尼梯田系統保護治理的新典範。

  阿者科村口有一片長滿各種大樹、充滿神秘感的寨神林。寨神林下方,一泓潺潺流動、清澈見底的山神水,順著溝渠、管道進入家家戶戶。

  63歲的村民馬健昌用吟唱的方式告訴記者,寨神林裏面一草一木受全體村民保護,污穢之物不準扔置於寨神林。拿出最真誠的心祭神林,不亂砍濫伐。

  據了解,哈尼族歷來都有專門的“趕溝人”“守林人”“木刻分水法”“水力衝肥法”等民間森林和水資源管理辦法,現在仍在沿用。

  自2013年開始擔任護林員的馬正福説,自己嚴守古訓,無論再苦再累,也要把村裏在東觀音山上的3000多畝林地守護好。

  村落中心一顯著位置的宣傳欄裏,全文展示的《紅河哈尼梯田文化遺産區村莊居民保護管理辦法》第十條是村莊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規定了7個方面的內容。一戶人家土墻上張貼的阿者科村民環境衛生公約裏,標明瞭全體村民必須嚴格執行的10項規定。

  在村裏古樹廣場一棵約有300年樹齡的大樹旁邊,紅河州生態環境局元陽分局局長羅成會告訴記者,阿者科村在傳承古老的山水林田保護做法的同時,于2018年10月在元陽縣支持下實施污水治理示範工程,不僅建成污水處理系統,就連洗菜、洗衣都專門設置了水龍頭和排污管,確保實現雨污分流,污水經處理達標後再排入梯田進行農灌。

  近年來,紅河州、元陽縣按照哈尼梯田特有的生態系統,對哈尼梯田的各要素實施了系統保護和治理。

  當地在加快實施梯田水系維護等項目的同時,積極推進哈尼梯田森林保護恢復,嚴格保護梯田周邊森林資源,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等工程,累計恢復遺産區生態植被25.6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4.67平方千米,在遺産區公路兩側義務植樹153.9公里,大力推廣節能灶、太陽能等新能源替代項目,有效保護了哈尼梯田周邊的生態環境。

  此外,在遺産區紮實開展人居環境提升工程,投入1370萬元集中開展哈尼梯田景區綜合整治。新建生活垃圾熱解站4座,建成15套村寨生活污水人工濕地處理設施,並在景區旅遊客棧、酒店、農家樂集聚片區安裝污水處理系統,建成旱改水廁所75座,整個遺産區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

  高品質拓展共同致富新道路

  釋放生態紅利,增強梯田産業活力

  曾經,因為特殊地理條件和傳統耕作方式,哈尼梯田的農業産業長期在低水準徘徊,當地群眾的生活水準一直得不到提高。如何讓群眾在保護哈尼梯田中有更多的獲得感,是紅河州、元陽縣黨委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

  近幾年來,當地依託生態環境優勢不斷發展壯大生態産業,按照“生態興農、農興文旅、以旅帶商、以商促農”的發展思路,全力打造哈尼梯田綠色生態和文化旅遊等一系列品牌,探索出“稻魚鴨”綜合生態種養模式、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利用模式,逐步走上一條哈尼梯田保護開發、科學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按照《元陽縣“稻魚鴨”綠色高産高效綜合種養模式發展規劃(2017-2020年)》,目前在哈尼梯田核心區已示範種養3.2萬畝,實現“一水多用、一天多收、一戶多業”的綜合效益,每畝綜合産值達6000多元,農戶可獲得原來2倍-3倍的收入。

  45歲的李正福説,一家5人有2.5畝田,採用傳統種植方法,每畝産水稻不到700斤,自己靠外出打工掙錢補貼家用。自2017年把田流轉給一家公司按“稻魚鴨”新模式種養後,每年可收穫水稻800斤或領取1200元現金,他在公司上班每月工資3000元。現在,他把投資60萬元新建的小樓部分出租作為大魚塘村農民田間學校,每年收房租3.8萬元。

  元陽縣副縣長黃培説,目前大魚塘村已建設成為全國稻漁綜合種養試驗示範基地。此外,縣裏還推廣“稻鰍共生”等種養模式,給當地群眾打通更多增收致富路徑。

  據了解,元陽縣大力打造哈尼梯田紅米品牌,通過“互聯網+梯田紅米”等銷售模式,促進梯田生態産品價值不斷提升。

  元陽縣電商企業園負責人李曉文介紹,9月8日晚上,通過天貓助農直播,5分鐘網上銷售鹹鴨蛋56萬元。2016年9月-2019年9月,累計成交梯田紅米、米線、鹹鴨蛋、黃酒等42753單,銷售額2881萬元。

  元陽縣通過大力打造哈尼梯田文旅品牌,積極推進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創建等工作,初步形成了“梯田旅遊+休閒農業”的産業發展模式,促進了梯田産業融合發展和轉型升級。

  中秋小長假旅遊信息顯示,哈尼梯田旅遊參觀人數較2018年同期增幅較大。阿者科村目前已經接待遊客2.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8萬元。(記者 蔣朝暉)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