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劇《繁花》全滬語演繹

2019-10-18 16:19:5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本報訊 (記者 諸葛漪)11月1日至3日,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上海五盟文化聯合出品的舞臺劇《繁花》,將作為第21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劇目登陸藝海劇院,開啟第34場演出。

  《繁花》根據金宇澄的茅盾文學獎同名作品改編。在第二屆華語戲劇盛典中,《繁花》斬獲最佳創新劇目獎,並拿下最佳年度劇目、最佳創新劇目、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舞美、最佳投資人六項提名。今年,《繁花》再次獨攬2019壹戲劇大賞年度大戲、年度最佳編劇兩大獎項。本次回歸申城演出,《繁花》承接上半年美琪演出版本,原班人馬打造。

  “阿寶不響”“滬生不響”“小毛不響”……《繁花》全文有1500處“不響”,作為小説最重要的核心美學,每個“不響”都有不同意義。如此複雜的“不響”如何展現,是舞臺劇《繁花》最大的挑戰。舞臺劇《繁花》沒有照搬原著中“不響”的位置,而是通過舞檯燈光和轉臺的表現方式,將“不響”靈魂建構起來。那些消失在嘴邊的話語,沒有讓觀眾脫離敘事,而是更神奇地體會到疏離。

  全劇用滬語演繹,為體現語言背後的煙火人情,全部啟用上海籍演員。為了讓觀眾始終沉浸在這份質感裏,《繁花》演出時普通話字幕也突破常規,把滬語最直接地展現在觀眾眼前。例如臺詞“今朝老適意”不翻譯為“今天很舒服”,而是直接打出“今朝老適意”,更讓觀眾時刻身臨其境。

  今年6月,《繁花》受邀參演“第五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在北京國家話劇院演出三場。謝幕時,北京觀眾報以長時間掌聲。《繁花》方言並非溝通的壁壘,它的背後“是一種文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種生活的韻味,是一種奇妙的自然風光,也是人文景觀”,無論走到哪,滬語演繹都會覓到知音。

  一個舞臺,剖開一個城市“上知綢緞,下知蔥蒜”的橫截面;一個轉臺,轉出上世紀60年代和90年代的時空交錯。金宇澄勾勒歷史波濤中的城市博物館,而一群年輕人從書中找到了戲劇的種子,完成當代年輕創作者對《繁花》的解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