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亭與眾先賢之緣 香冢傳埋有名妓遺物

2017-04-20 13:58:11|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勝蘭

  “拂面微風柳萬絲,春光猶似去年時。幅中折角無人識,醉依江亭唱竹枝。”地處南城的陶然亭雖不是聲名赫赫,但它在北京的園林中,卻是一個與眾多先賢結有深深緣分的地方。

  早春二月的一天,我帶著滿滿的虔誠之意和厚厚的頌讚詩篇又來到陶然亭公園。其實,對於這個公園的地形地貌,我從戴紅領巾時就很熟悉了,如今都已半個多世紀過去。我從老輩人那裏知道,陶然亭建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是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監理黑窯廠時,在慈悲庵西墻外構築的一個亭子,他取白居易詩“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為亭命名。亭子建成後,江藻常邀同僚好友、文人墨客在這裡飲宴、賦詩, 從而成為文人雅集的地方,被譽為“周侯藉卉之所,右軍修禊之地”。1952年,陶然亭連同周圍水域被辟為公園,成為新中國成立後北京興建最早的一座園林。但是,晚清帝師、辛亥志士及共和國創始人等等領袖、先賢與陶然亭的緣分之深,我卻是最近才了解到一些。

陶然亭與眾先賢之緣 香冢傳埋有名妓遺物

陶然亭一景  陳維平 攝

  我從公園西門進園,穿過海棠步道,沿湖岸南行幾步,與莊重清麗、被我喻為“大青衣”的吹臺亭擦肩而過,便到了雲庵橋。拾階而上,中心島上的陶然亭已盡收眼底,它與慈悲庵同進一個山門,建在約兩層樓高的臺基上。慈悲庵則是建於元代的古剎,距今已七百多年,其西側的三間敞軒就是陶然亭了。

  陶然亭的外貌不像傳統意義上的“亭”,而更像古時街市繁華、人煙阜盛之道上,地上蹲著大石獅子,左右列坐數個華冠麗服之人的鐘鳴鼎食人家的大門。亭子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半,面積約有90平方米的樣子。亭內南、北兩面墻上,鐫刻著百多年來許多著名人士的詩篇、文字。被大家經常談起的是譚嗣同的《“城南思舊銘”並敘》,可惜全文無標點,我是著實讀不懂。另外需提及一下的是,清末推動發展民族工業,興辦新式教育、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張之洞,也常遊陶然亭,並多有題咏,園內抱冰堂即為他的別墅。

陶然亭與眾先賢之緣 香冢傳埋有名妓遺物

春至陶然亭 陳維平 攝

  東向門柱上和亭內鐫有幾副對聯,其中“煙藏古寺無人到,榻倚深堂有月來”一聯原為清代書法家、金石學家翁方綱所撰,光緒年間慈悲庵的主持僧敬明又請了翁同龢重寫。翁同龢,大清兩朝帝師,他用改良家的思想燃起了光緒帝變法維新的火焰,並向光緒力薦發動“公車上書”的康有為。他以平生最大的熱情,親自擬寫了變法詔書,被康有為稱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翁同龢去世後,他的許多門生故舊對他非常懷念,在1920年6月13日翁同龢誕辰90週年時,由他的門人孫雄(師鄭)領頭髮起,有吳昌碩等二十多人參加,在陶然亭舉行了紀念會。會上,宣佈成立‘瓶社’,並編輯出版了《瓶社詩文集》。”(《大清兩朝帝師》史林編著,中國言實出版社1998年版,第483頁)

  穿亭而過,憑欄眺望,頓覺襟寬胸闊、滿目瑰麗璀璨,柳絲飄拂隨風曼舞,南湖冰雪嘉年華的厚厚積雪還沒有消融,北湖卻已是萬頃碧波盪漾,百千遊艇待發。以前,京城還沒有這麼多高樓時,站在這裡望西山,想必一定綽約在目吧。作為文人雅集的場所,這裡真是個好地方!作家朱小平曾在北京日報古都版上寫有《南社詩人在北京的足跡》一文,他説:“南社社員來北京一遊,在從事革命活動閒暇之餘,城南陶然亭是他們必去之地。清代北京園林大多為皇家禁地,唯陶然亭不屬皇家苑囿,故文人士子登高吟咏必去此地。南社社員到此,則多抒懷寄慨,寄託反清之志。” “仲春三月三,詩人聚江南”,1633年,“三月三虎丘詩會”首次在蘇州舉辦,後來明末的復社、清末的南社詩人雅集,都首選虎丘。而南社詩人在北京活動,則選陶然亭。

  南社是清末即辛亥革命前的1909年成立的一個革命文學社團,發起者為陳去病、高旭和柳亞子,辛亥革命後逐漸發展壯大。南社社員以南方諸省人士為多,北京社友僅有9人,大多是新聞記者。這讓我想起南社的社員之一 ——“揮毫似劍伐魑魄,開一代報業新風;喋血如丹薦軒轅,樹韆鞦志士典範”的我國近代新聞史上的著名報人、《京報》社長、共産黨員邵飄萍。

  邵飄萍出生於1886年10月,早年,他作為反對袁世凱的鬥爭志士,活躍在南方新聞舞臺上。1920年,他在北京創辦了《京報》,取址離陶然亭不遠的騾馬市大街魏染衚同。從此,在《京報》這個天地裏,他利用手中的一支筆,奮勇拼殺,反對反動的軍閥、官僚、政客,為民主革命搖旗吶喊,衝鋒陷陣。他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誓言: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而《京報》也在上世紀20年代中國報業中名噪一時。邵飄萍與反清的革命黨人秋瑾等是好朋友,與毛澤東、魯迅過從甚密,且是由李大釗、羅章龍介紹入黨的共産黨人,卻不幸于1926年在北京慘遭奉系軍閥頭子張作霖殺害。

  陶然亭的南北配殿多年來一直有《紅色夢》革命史跡展。展覽通過五個展室、兩處革命歷史場景、兩處殿閣的歷史背景還原以及近百幅珍貴圖片,呈現了1920年至1921年間,以毛澤東、周恩來、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早期革命家,在此思考與探索中國發展前途、開展秘密革命活動的歷史。當時,小小的慈悲庵因僻處城南,幽靜雅致,是愛國志士和革命家非常理想的秘密集會之所。

陶然亭與眾先賢之緣 香冢傳埋有名妓遺物

陶然亭聚會(老照片)

  1920年1月18日,毛澤東、鄧中夏與當時在京的“輔社”成員在陶然亭商討驅逐湖南軍閥張敬堯的鬥爭,之後在山門外的古槐下合影留念。同年8月16日,在慈悲庵北廳舉行了天津覺悟社、少年中國學會、曙光社、北京工讀互助團、人道社五團體會議,討論“五四”以後革命鬥爭的方向以及各團體聯合鬥爭的問題。李大釗提議各團體有標明主義之必要:“蓋主義不明,對內既不足以齊一團體之心志,對外尤不足與人聯合之行動。”李大釗這一主張,促進了社團在思想信仰方面的團結和統一,特別是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李大釗身故後,友人吳弱男曾提議將他葬在陶然亭,因陶然亭是他最喜愛的遊憩之地,但最終此提議沒能實現。

  朱小平在介紹南社一文中還談到,陶然亭旁邊有香冢一座,是過去文人常常憑吊的勝跡,相傳此地埋有名妓遺物,故憑吊者競相發思古之幽情。但南社中的辛亥勇士、武昌首義時曾豎旗響應的詩人周芷畦,癡情地認為裏面是明末抗清義士遺骸,遂寫詩寄託反清愛國之志。南社詩人憑吊的這個香冢原在慈悲庵正北的錦秋墩上,我從陶然亭出來後徑直上了錦秋墩,相距也就二三十步。墩上有錦秋亭,亭南密密的松蔭下是一片開闊的石磚小廣場。網上説,香冢以及鸚鵡冢、賽金花墓就在錦秋墩的南坡上,北京電視臺的《這裡是北京》節目也曾做過報道。但是,現在這些碑冢都已不知遷到什麼地方去了,原址目前是《我把黨來比母親》圖片宣傳長廊。説到賽金花墓,還有一段故事。《北京晚報》去年9月23日第38版上曾有記載説,“賽金花葬于陶然亭,齊白石為她書寫墓碑,並贈一畫以為奠資。齊白石本打算死後也葬在那裏,與賽相伴,後未能如願。”

  走下錦秋墩,已是午後,但我感覺要看的、要思索的東西實在還多,公園內著名的“華夏名亭園”、高君宇與石評梅墓也還未能顧及。“瀟灑閒亭子,登臨便不同。”今天累了,就先告辭,得空我再來吧!(作者: 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