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國際博物館日”北京將有97家博物館免費開放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林維):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中國“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設在了北京。9日,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相關情況。據悉,當天京城各大博物館將開展超過100項主題活動。
“國際博物館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在1977年發起並創立的,定於每年的5月18日。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都將舉辦各種宣傳、紀念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
中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國際博協。從2009年起,國家文物局開始採用主會場的方式開展博物館日活動,今年的主會場落戶北京。據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于平介紹,北京現在已經註冊登記的博物館達179家,豐富的文化資源也讓這屆“國際博物館日”活動盛況空前。當天,全市博物館將圍繞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與有爭議的史實:博物館講述難言之事”舉行102項主題活動,涵蓋展覽、學術講座和互動項目。
于平説:“包括故宮博物館推出的《海上絲綢之路精品文物展》;還有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的《改變生活——意大利設計藝術展》;同時還有在京的八家名人故居聯盟舉辦的《名人.名作.名物》主題系列活動,來講述名人的故事;比如像北京汽車博物館推出了車動京城專題展,以‘車’的視角看歷史、科技、人文、城市變遷,這樣的活動是市民可以互動的。此外,還有一些活動針對大學生和中小學生,比如請文博專家進校園的活動。”
據悉,在5月18日當天,北京市共有97家博物館將免費向公眾開放。其中,首都博物館推出的“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最值得關注。據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該展覽將集中推出一批考古新發現,展現中國古代先民智慧和中華美學歷程。關強説:“此次匯集了19個省(市區)的49家考古所、博物館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近400件藏品,以時代為軸、以美學和哲學為線展開敘事,其中絕大多數展品是1996年以來的考古新發現,更有許多藏品從未在收藏地以外的地點展覽展示。從楊官寨遺址的仰韶文化遺物、到新疆精絕古城的尼雅遺址珍寶,再到揚州隋煬帝墓隨葬品、南海一號沉船珍寶,展品年代貫通新石器時代到清代,遺址類別包括城址、墓葬、地宮、沉船等,文物品類涵蓋玉石、陶瓷、金銀、石刻、壁畫等。”
眾所週知,博物館除了具有展示各種文化、藝術物品的功能以外;還承擔著教育和普及知識的社會功能。“國際博物館日”當天,還將舉行為全國博物館優秀講解員頒發證書的活動。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講解員是博物館聯繫廣大群眾的橋梁,提高其講解水準,是提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關強説:“講解員隊伍的水準高低,講解工作開展的如何,是衡量一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重要尺規。因此,全面提升講解員隊伍素質在新時期博物館品質提升上具有重要意義。其次,原來對於講解員的標準要求,如面容姣好、儀態得體、能聲情並茂的背誦講解詞,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觀眾的多元化需求,博物館更需要知識型、專家型、有特色、有涵養、更接‘地氣’的講解員,能夠分齡講解、因材施教,能夠把展覽講透、把藏品講活,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此外,“國際博物館日”活動當天,還將舉行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發起成立儀式和“一帶一路國際博物館合作”學術研討會、為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授牌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