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商演 北京文化企業亮新招兒
原標題:合作主辦,票房分成,“走出去”不再只是掏錢租場 海外商演,北京文化企業亮新招兒
當地時間8月11日,克羅地亞普拉競技場中挂滿了紅彤彤的中國燈籠、中國結,德彪西的《月光》與洶湧澎湃的中國樂曲《黃河》先後在這座具有兩千年曆史的競技場上響起——這不是一場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普通租場演出,而是北京市文化企業以商業演出模式走向海外,與當地合作方進行商業合作和票務分成的新探索。
本次“絲綢之路”中國民謠音樂節,除了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河北省對外文化交流中心等公司投資主辦外,一個名叫MERITUM KOMUNIKACIJE D.O.O的克羅地亞當地合作公司也在主辦行列。他們的同時出現,讓這場演出不再是中方單純花錢租場那麼簡單。
近年來,雖然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演出不少,但大多數是政府出資、國家院團出力的交流演出。其實,早在北演公司剛剛與克羅地亞方透露演出意向時,對方的第一反應也是:“你們有政府出錢,可以在我們這租場地。”可北演公司董事長張海君一直在想,“文化走出去還應該有其他的模式,與當地公司合作,共同策劃和行銷,才能更好地融入當地的演出市場。”
“政府的資助只是用於項目啟動。”張海君向對方解釋道,“我們還希望通過商業開發達到收支平衡。”由於未曾有過類似嘗試,一開始,克羅地亞合作方也有些猶豫。從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張海君和當地合作方多次溝通,雙方終於達成首次合作:中方出一部分資金,外國公司把場租、宣傳、行銷等各個方面折合成成本共同投入,雙方按比例獲取票房收益。據了解,國外資金所佔比例約為整個項目的30%。
外國公司以三成比例合作,看上去可能不是很高。“如果是跟普通劇院合作投資總額為三五十萬元的項目,三成確實不高,不過我們這個項目投資金額大概有三四百萬元,折合下來,涉及的資金其實很大。”張海君介紹,外方要承擔這麼大的分票房壓力,這個數量級的中外合作在以往的商演中屈指可數。
要讓外方放心地承擔這麼多成本,就要讓他們對演出有極大的信任。“他們一開始還跟我建議,能不能請西方的知名歌唱家來演出,比如卡雷拉斯等國際大腕。”張海君明白這意思,對方覺得這樣更能保證票房,但他堅定否決了,“不行,我們一定要請中國國內的藝術家去,這是我們做這場文化交流演出的責任,失去了這個前提,就沒得談了。”
為了吸引更多的外國觀眾,張海君決定辦一場中西交融的“民謠音樂節”。節目選擇上,不用純粹的戲曲,也不用西方的搖滾,而是讓中國鋼琴家吳牧野彈奏德彪西的《月光》,再彈奏中國曲目《黃河》;讓具有蒙古族風味、在世界上也頗有知名度的HAYA樂團,唱出草原天籟。演出當天,HAYA樂團的鼓手寶音在演出時突然從舞臺上下來走到觀眾席中,發出了內蒙古呼麥的低音,歐洲觀眾也跟著學了起來,現場一片歡騰。
如今演出落下帷幕,張海君透露,此次試水的票房基本可以達到收支平衡。“除了文化交流和經濟效益,我們的品牌也走到海外,已經是一舉多得了。”他坦承,由於是第一次嘗試,這樣的收支結果實屬正常。未來,“絲綢之路”系列演出還會在國外的知名演藝劇場繼續做下去,“以後對國外市場更熟悉,我們運營能力也會逐漸增強,結果就會更好。”(記者 韓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