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從北京開始

2017-08-25 11:20:3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李玥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57-李海潤_meitu_1

李海潤(韓國)  北京師範大學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在北京生活不覺已過了三個春秋。這座城市給我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至今這個美好依然延續著。身為韓國留學生的我,在北京師範大學攻讀古漢語專業,閒暇之餘沉醉於烹飪是我的最大愛好。北京除了是座厚重的文化古都之外,其美食也是享負盛名的。置身於美食天堂,我的生活的點滴自然離不開吃好的。沉浸在馥鬱的人文氣息與美食飄香的環境中,可想而知我的生活是何其幸福!

  我在北京以“健康第一、學業第二”為生活目標,儘量保持好身體健康。我們知道,很多留學生到了國外最想念的就是家鄉菜,經常吃不慣當地的菜。但隨著時間會慢慢地習慣,也開始愛上了這裡的飲食了。吃好對學習來講也是非常重要的。

  知道我深愛烹飪,一位北京朋友高先生,經常帶我和來自泰國的室友,到老北京特色小吃的飯館去品嘗地道美食,比如豆汁兒、三不沾、灌腸、驢打滾、豌豆黃、面茶等等。此外,還有中華老字號的特色菜館,其菜色豐富多彩,令我垂涎欲滴,讚不絕口。高先生問我們:“你們可知道‘木須肉’是什麼意思?”我們都搖搖頭,等他給我們解釋。後來我查了一下,原來‘木須’是桂花名,是形容炒的雞蛋像黃色的桂花而得名。真沒想到還有這樣的淵源。這些中式菜的菜名也包含了很多歷史內涵,形容優美,總覺得非常有意思。

  直到2015年春季的某一天,本著對中式烹飪的熱愛,我於是利用週末的課餘時間參加了“中式面點班及中式家常菜”的烹飪課程。這烹飪課程教會了我做包子、餃子、餡餅和好幾道美味的中式家常菜。自此,我便開始收集美食的菜譜,從這些菜譜中的説明,學習食材的調味、配量和烹制方法等。而養成了晚上睡覺前看一看菜譜的習慣。對我來説,看菜譜是紓解論文寫作壓力的一種方法。而且中國菜的名稱和有關烹飪的一些詞彙、語言表達也很有意思。中文菜譜總是能用幾句簡練的語句來説明及概括複雜的烹飪步驟,這便是漢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就這樣,我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然而,中國菜的菜係浩如煙海,我所知道的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不敢自誇有多了解,還需要時間慢慢用心去學習及領會。從北京菜的認識我倒覺得是很好的開始,再逐步地擴大對不同菜係的知識面,就像我學習漢語一樣,一步一個腳印,先是從掌握現代漢語入手,再延伸到古代漢語的研究中去。其實,在我看來漢語和中國菜係一樣,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去年暑假期間,我就回家給家人做了幾道在北京學會的中國菜,有香菇油菜、炒合菜、麻婆豆腐、乾隆白菜、蒜蓉蒸絲瓜、餃子等,他們個個都吃得津津有味,頻頻讚好。我心中有説不出的高興。顯然,這種滿足感是金錢所不能買到的,我不止學會了做中國菜,還傳播了中國的飲食文化!

  我想,要了解一個文化,飲食是一道窗口。中國菜很多都承載著美麗的故事和深邃的文化內涵,並且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中國人自然是個非常講究吃的,無論在飲食搭配或烹制方法上,都是前人經年累月的智慧結晶。我的好幾位中國朋友都非常懂得飲食養身,在什麼季節吃什麼食品他們都很了解,而且燥熱或陰涼的進食分寸都不馬虎。作為留學生,了解這些文化知識不僅長智慧,還能幫助傳播到自己的國家去,這是一舉兩得的美事。畢業後,我在北京體驗到的生活知識,將會隨我回到故鄉;同時我也跟北京的中國朋友分享我們的飲食文化。可見以食交友,以食會友,兩地的美食就成了情感的紐帶。

  我感謝在這裡的生活點滴,它將永遠烙印在我的腦海裏。可愛的北京,是你給了我機會深刻了解到中國菜的文化底蘊,更要感謝你讓我在這裡結識那麼多關愛我的老師和朋友。他們帶給我溫馨的支持是多方面的,讓我在異國他鄉不覺得寂寞。

  愛你北京,我的夢想因你而美,我的視野因你而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