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千畝荷塘不耗一滴新水
藍天白雲映襯得圓明園遺址公園內的水面格外透亮清澈。 本報記者 吳鏑攝
本報訊(記者 朱松梅)湖水透亮清澈,寸長的小魚在荷花荷葉間自在穿梭。盛夏時節,這樣的景致在圓明園遺址公園隨處可見。但很少有市民知道,如此秀麗的荷塘全靠每年900萬立方米再生水當家,不需耗費一滴新水。
圓明園西北角,寒山是整個景區的制高點,清澈的西長河擦著山腳蜿蜒流過。
正值夏末秋初,河邊草木仍翠綠蔥蘢。蹲下細瞧,一孔半米見方的涵洞正源源不斷把清水送入西長河,四五米開外,數不清的白條魚正逆流而上,活潑歡實。“這可不是自來水,而是經過處理後的再生水。”圓明園生態科的劉曉東説,每天都有將近3萬立方米再生水被引入園子,它們來自7公里外的清河再生水廠。由於使用了生物菌、超濾膜等先進的凈化技術,水質穩定在地表水Ⅳ類標準。
再生水自西長河入園,要流經鑒碧亭、鳳麟洲、松風蘿月、曲院風荷、前湖、後湖等水面,在園子裏轉上整整一圈。據介紹,圓明園超過1/3的面積都是水面,約121公頃,全部使用再生水,每年總共需補水900萬立方米。每到盛夏,超過千畝的大荷塘、總共200多種荷花競相開放,都靠再生水滋養。
在圓明園,水的靈氣無處不在。但2007年之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
當時,圓明園只能在春秋兩季得到京密引水渠的清水補給,根本無法保障景觀用水。一位家住附近的市民告訴記者,每年入冬以後,除了福田景區,其他的地兒都是幹的。還有的景區一年到頭也見不到水面。“瞧現在多美啊,有水氣兒才靈!”這位市民感嘆道。
與新水相比,再生水更容易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恢復了水韻的圓明園,又該如何保持水體的自凈能力呢?
走進廓然大公景區,站在小橋上往下望,還能看到水底的“沉水植物森林”!始建於康熙初年的廓然大公,在去年完成了水生態修復,春季的青苔、夏季的水華都得到了有效控制,8000平方米水面恢復清澈。
“控制富營養化,關鍵是塑造一個完整的水生態系統。”圓明園生態科高級工程師周鳳嫻説,水生態系統中既包括動物、植物,也包括微生物。為了使其達到動態平衡,工作人員會定期投放苦草、眼子菜、依樂藻等沉水植物以及各種微生物、水生動物。如今,已經有近40萬平方米水域完成了生態修復。
超過千畝的荷塘,也是防止水體富營養化的利器。乘船穿行荷塘,荷葉密匝匝鋪滿水面,像撐開的碧綠小傘,俏麗的荷花則掩映在葉子底下。“你發現沒有,圓明園的荷塘與別處不同?”在工作人員的提醒下,記者才發現,這裡的荷葉出水很高,根莖格外修長,有的居然接近3米,這正是因為吸收了水中的氮、磷。每年秋天,園區將對殘荷進行收割,防止葉片、根莖中的氮、磷再次污染水體。
如今,圓明園的河流、湖泊中,總共發現了40種魚類和120種水生植物,構成了完整、穩定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