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博“秦漢文明”展 300余件文物講述秦漢往事

2017-09-18 09:49:24|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原標題:兵馬俑、長信宮燈等“到訪”國博 300余件文物講述秦漢往事

兵馬俑、長信宮燈等“到訪”國博 300余件文物講述秦漢往事

特展上的兵馬俑。

兵馬俑、長信宮燈等“到訪”國博 300余件文物講述秦漢往事

特展上的長信宮燈。本報記者 李繼輝攝

  昨日,170件組、300余件秦漢文物從全國30余家文博機構齊聚國家博物館,為觀眾揭開2000年前璀璨的中華文明。

  1000平方米的展廳裏, “皇后之璽”玉印、長信宮燈、兵馬俑、金縷玉衣、紙地圖、“滇王之印”金印、青銅方鬥、“中國大寧”鎏金青銅鏡、“西王母”陶座青銅搖錢樹、海昏侯馬蹄金等均已就位,其中“國寶級”展品約佔45%。它們分散在序廳、文治武功、長樂未央、事死如生、多元文化、絲路交通及尾聲七個部分,娓娓講述400年秦漢往事,重現中國王朝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

  “課本文物”扎堆兒展出

  進展廳,紅黑兩色成為主色調,一排或跪或立的兵馬俑迎客,它們象徵秦國橫掃六合,統一中國。往裏走,類似的“熟臉兒”還有金縷玉衣、長信宮燈等。

  “很多都曾經出現在我們的中小學課本裏。”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王軍介紹,此次展覽展品的來源主要有三個,一部分是剛從美國的《秦漢文明》展撤下來返京,一部分是從首都博物館剛閉幕的《美好中華》展中挪到國博,還有一部分是全國各地徵調的。“很多文物是當地的明星文物,有些是直接從展線上撤下來的,所以湊齊展出非常不易。”

  這些“課本文物”中,最難請的當屬長信宮燈。這件西漢時期的青銅器,出土于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展櫃中,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她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袖子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因為宮燈曾放置於竇太后的長信宮內而得名。“這件文物已經有段時間沒出過河北了,它是河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多件文物澄清歷史“誤讀”

  展覽中,一批貌似不起眼兒的文物卻大有來頭,它們澄清了人們的一些“誤讀”。舉個例子,一張比成人手掌還小的紙地圖,是在甘肅天水放馬灘5號漢墓出土的。雖然已經殘損,但觀眾仍可以清晰看到紙上有墨線勾勒的山脈、河流、斷崖和道路。

  “這説明在西漢的時候,中國就已經開始造紙,而且技術還不錯。”策展人單月英説,“選擇這件文物,其實也是讓大家更了解歷史,西漢初年就已經出現了工藝成熟的紙,東漢蔡倫並非發明造紙術,而是更新和改進了造紙術。”

  太陽黑子和新星的最早記錄、《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的問世、張衡測量地震方位儀器地動儀的發明,一件件文物再現了當時中國在天文、算學、地震學等領域成果。“秦漢時期,中國創造了厚重的多元文化,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當時均居世界前列。”單月英舉例,“我們特別選擇了冶煉鋼鐵、紡織技術、瓷器燒造和船尾舵的發明等方面的文物進行展示,初步統計當時中國至少具有十三四項世界領先的工藝。”

  60段“中國故事”掃碼可聽

  一枚銅鏡成為展覽的壓軸展品。這件西漢鎏金銅鏡,在銘文中出現了“中國”字樣。由此可見,2000年前人們已經將自己的祖國稱為“中國”。這也是秦漢時期為後人留下意義最為深遠的文化遺産。

  對於此次展覽,單月英給出的參觀方式是“打開腦洞”。“與前段時間在美國展出的同名展覽相比,國博版不僅要體現文物藝術美,更要講有內涵的中國故事。”單月英舉例,“璽印部分是新增的。因為秦拉開了中國歷史上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序幕,而玉璽無疑是皇權的直接象徵。”

  工作人員在一枚皇后玉璽下巧妙地安裝了鏡子,人們可以清晰看清印上“皇后之璽”4個字。“推測這是呂皇后呂雉之物,是漢代皇后璽的唯一實物資料,彌足珍貴。”單月英介紹,這件不大的文物,承載的是漢代禮儀制度及其背後的故事。“專家認為,被後世王朝承襲的皇帝六璽制就起源於西漢末年。”

  國博介紹,展覽中特別選出了60件文物配置二維碼,觀眾掃碼就可以聽到與之相關的秦漢故事。“目前正在錄製中,預計一週之內可以全部上線。同時,展覽還將印製圖錄,方便觀眾將這些精彩的‘中國故事’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