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細化管理為主題 努力營造整潔有序城市環境
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人居環境一流的核心區
東城區委書記 張家明
東城區聚焦“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強化“精治、共治、法治”理念,以疏解整治促提升為中心,制定“百街千巷”工作計劃,基本實現了“一個目標、兩個凸顯、兩個創新、兩個改革”的工作思路。
一是以打造“花園東城”、提升群眾獲得感為目標。全面打響疏解整治促提升“攻堅戰”。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開墻打洞、違法建設等城市痼疾頑症,開展“十大專項行動”。目前,今年652條任務街巷中,227條街巷進入施工階段,104條達到“十無”標準。突出留白增綠、見縫插綠、拆違添綠、能綠則綠。堅持“口袋公園”建設與“大尺度綠化”相結合。建設小微綠地,推進成片綠化,推進屋頂綠化,通過“樹植連通”增綠添綠,取代王府井、南北河沿大街等兩側欄杆,為市民增添更多休憩穿行的步道。
二是重塑街區生態,實現“兩個凸顯”。發揚“工匠精神”,凸顯古都風韻。恢復原有規劃和歷史原貌,樹立“精心是態度、精細是過程、精品是結果”理念,本著“修舊如故”原則,全力重塑街區生態。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凸顯服務便民。加快補齊便民服務短板,年內新增或規範便民網點不少於100處、便民綜合體15處。提升群眾生活品質。建成養老驛站19家,年內再建15家。著力解決停車難題。按照“便捷小型化連鎖化”思路,通過新建、共享、盤活三種途徑,解決文保區停車難題,力爭衚同內不停車,使衚同回歸安寧狀態。
三是轉變城市管理理念、方式,實現“兩個創新”。創新城市管理理念,以黨建為引領,實現共治共享。發揮黨組織“主心骨”作用。在街巷整治一線建立“臨時黨組織”,廣大黨員幹部走好群眾路線,贏得群眾理解和支持。發揮社會專業力量作用。年底前實現平房區物業全覆蓋,並逐步向老舊小區延伸。發揮商會“潤滑劑”作用,發揮居民自治作用。創新城市管理方式,以規劃設計為引領,實現由末端執法向源頭治理轉變。發揮規劃在城市管理中的引領作用,去年以來,編制了重點街區管控導則和環境提升“十要素”等專項導則共13項,從外立面色彩到景觀照明等,都有詳細具體規定,強化了“硬約束”。
四是推進“兩個改革”,構建上下聯動、運轉高效的城市管理體制。啟動城管體制改革,變“三駕馬車”為“三位一體”,推動城管執法下沉街道。推進街道體制改革,強化街道管理服務職能,使街道工作重心轉移到公共服務管理、保平安等社會治理上來。
對城市傢具全面推進二維碼管理
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黨組副書記 吳亞梅
市城市管理委確立了“六精六細”的工作理念,堅持“表裏兼顧、內外兼修”,緊緊抓住背街小巷、垃圾分類、架空線入地等重點領域,強化整治提升,完善長效機制。
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
核心區的整治任務共2435條,截至9月11日,已開工1470條,達到“十無”標準的有118條。共設置“街巷長”2432名,做到了全覆蓋。
編制完成了設計管理導則。會同市規劃國土委編制了《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設計管理導則》。從色彩、氣質、風格、肌理等方面,對背街小巷建築介面、城市傢具等十大類36項元素進行規範。
制定了驗收辦法。採取綜合驗收與專項驗收相結合,街道申報、區級自查、市級驗收、媒體公示、社會監督的方式,各區申報一批,市裏組織驗收一批,向社會公示一批、掛牌一批。
制定了長效管理指導意見。組織制定了背街小巷精細化管理指導意見,提出了“十有”標準。認真落實“日巡、周查、月評、季點名”制度,聘請第三方公司每日抽查10條,每週暗查,每月督導檢查,每季度點評通報,檢查結果納入首都環境建設管理工作考核內容。
推進架空線入地和規範梳理。今年要完成核心區主次幹道電力架空線入地65公里,目前已完工8公里。截至9月15日,已開工200條,完成管道建設40條。
二、開展垃圾強制分類工作
今年,將在134家中央在京單位、27家駐京部隊、123家市級機關,以及3所高校、3家國有企業、3所醫院,率先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堅持資源回收、乾濕分開的基本技術路線,將再生資源和廚余垃圾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作為垃圾分類的重點任務,組織開展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創建工作,年底前,每個區至少建成1個示範街道、其他街道至少建成1個示範社區。
三、開展環衛保潔和灑水壓塵工作
4月1日以來,全天強化機械洗地作業,全市一、二級清掃保潔道路(主次幹道)達到每天沖洗2次以上。嚴格落實空氣重污染預案,增加灑水清洗壓塵頻次,月抽查道路90條,塵土殘存量均值同比下降5%。
四、開展市容景觀治理工作
建立了市級違規戶外廣告及牌匾標識治理臺賬,組織編制戶外廣告及牌匾標識控規、詳規,大力整治違規廣告牌匾。今年以來,共上賬市級違規戶外廣告牌匾1687塊,已拆除1458塊,完成86.4%。
著力解決有路無燈、有燈不亮問題。各區正在開展摸底調查,建立任務臺賬,分析問題原因,編制治理工作方案,力爭用三年時間徹底解決。
城市傢具全面推進二維碼管理。建立“互聯網+設施管理”新模式,開展城市公共空間設施二維碼管理,有效解決設施底數難統計、權屬難核實、問題難發現、違規難認定的“四難”問題。年底前,全市計劃在351條大街的3萬餘件設施實現二維碼管理。
深化完善城市總規 提升城市環境品質
市規劃國土委主任 魏成林
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我委一直強調立足提高治理能力抓好城市規劃建設。
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深化完善城市總體規劃。通過將總體規劃草案成果進行公示、召開系列座談會等方式,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按照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要求修改完善,進一步徵求了40個相關單位的意見並修改完善,按程式上報中央審查。組織編制實施總體規劃的行動計劃,將總體規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進行分解落實。從突出優化城市空間佈局、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嚴格守住三條紅線、促進均衡發展、構建超大城市治理體系、深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堅決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等七大方面,初步提出到2020年實施總體規劃的任務清單。
二、加強城市設計,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啟動《北京市街道設計導則》編制工作,搭建多形式全過程公眾參與平臺,引導全社會對街道建設和管理的關注和價值導向,為今後街道的共管共治奠定基礎。初步制定了《北京市城市設計試點工作方案》,開展北京城市基調和多樣性研究工作。
三、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優化老城傳統風貌。編制“北京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編制與審查工作手冊”。開展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歷程整理與歸納,開展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控制導則編制相關工作,提升老城空間品質,強化老城保護。落實建設部《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方案》要求,初步制定了我市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的工作方案。
四、推進城鄉規劃標準化建設,提升城鄉規劃信息化水準。圍繞提升審批效能這個中心,從需求出發,做好基礎性技術支撐服務,如編印《北京市現行城鄉規劃、建設工程勘測設計和國土管理地方標準目錄及使用手冊》等。突出問題和需求導向,狠抓重點標準及標準設計的編制及發佈,今年推進了涉及規劃、建築、市政基礎設施、軌道交通等多個專業共50余項標準和標準設計的制定工作;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保證城市安全,組織編制《城市道路與管線地下病害探測及評價技術規範》;圍繞提升城市基礎設施規劃,組織編制《海綿城市規劃編制與評估標準》;圍繞提升城市宜居品質,編制《既有住宅適老化改造設計指南》,等等。
五、以破解城市發展難題為導向,開展專題研究。以落實城市功能定位為核心,圍繞“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三城一區”規劃建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改善民生等方面,積極開展專題規劃調研,為下一步實施好城市總體規劃打下紮實基礎。積極開展“兩線三區”分區細化和配套管理辦法的研究制定工作,開展“兩圖合一”技術規範研究和各區校核工作,開展北京城市色彩規劃、第五立面及景觀眺望系統規劃研究,推進城市體檢和評估的技術規程研究,建立城市體檢評估機制,等等。目前,正在組織開展《北京城市規劃精細化管理問題研究》。
把核心區打造成園林綠化精細化管理示範區
市園林綠化局局長 鄧乃平
今年以來,全市園林綠化行業緊緊圍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確定的重點任務,按照“兩貫徹一落實”的要求,狠抓城市園林綠化精細化管理,園林綠化發展水準得到有效提升。
一是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質建設精品綠地。嚴把方案設計關,將景觀生態學、城市森林、海綿城市等先進理念落實到方案設計中,突出生態系統完整性、連通性,注重集雨節水型綠地建設。嚴把建設品質關,突出鄉土喬木種植,多栽樹、多栽成片的樹、多栽鄉土樹已成為共識。
二是堅持試點示範帶動,提升園林綠化水準。在核心區已建設公園綠地14.3公頃,“微公園”20余處,小微綠地75處,東、西城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8.5%和92.74%;重點建設了東城區三里河綠地、大通森林休閒綠地;西城區菜市口城市森林綠地、京韻園微公園等一批精品綠地。
三是堅持以行業標準為指導,強化規範建綠。針對背街小巷這種特殊空間園林綠化規劃、建設、管理,制定下發了《背街小巷綠化美化規劃建設技術指導書》、《背街小巷綠地養護管理指導意見》等專項技術文件,為推進全市背街小巷綠化美化規範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四是堅持以完善制度為目標,實施精細管綠。建立了市、區、街(鄉)、社區四級管理體系,確保每塊綠地不失管、不失控。建立了數字化動態管理系統,對公園綠地、小區綠地、道路綠地等城市綠地進行分級分類,細化管理標準。實施園林綠化資源動態監管。採取聘請第三方巡查、群眾監督、媒體反饋方式,及時跟蹤綠地管理中的問題,做到迅速響應,及時處置。
下一步,我們將以核心區為重點,統籌推進,把核心區打造成為園林綠化精細化管理的示範區。
一是緊抓機遇,堅定不移地擴大城市綠色生態空間。按照城市新編總體規劃,堅持疏解與綠化提升同步推進,主動謀劃一批擴大生態空間的建設項目,制定擴大綠色空間3-5年實施方案,繼續推進公園綠地、道路綠化、背街小巷、屋頂綠化建設,優化提升首都功能,使核心區生態環境取得新改善。
二是狠抓管理,全面提升園林綠化精細化管理水準。按照工作精心、過程精緻、品質精品的思路,狠抓園林綠化規劃、建設、養護全過程精細化管理。在規劃方面嚴格做好方案審查;在建設方面強化品質控制,抓好一批試點示範項目;在綠地資源管理養護方面,強化分級分類管理、細化檢查標準、完善考核細則,不斷提升全市園林綠化精細化管理水準。
三是抓機制創新,保障園林綠化建設有序推進。進一步完善城市園林綠地建設、管理標準規範,體現先進理念;落實好與發展改革、規劃國土等部門聯動機制,及時研究出臺推動“留白增綠”、擴大綠色空間的政策措施;健全完善市區聯動的常態化檢查機制,不斷提升園林綠化精細化管理水準。
推進城市管理粒度頻度維度精細化
西城區委書記 盧映川
今年以來,西城區以抓好背街小巷整治為抓手,大力探索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
一是聚焦背街小巷整治,積極推進城市品質提升。制訂開展整治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大力治理衚同停車、架空線淩亂、院內違建等痼疾頑症,建立“街巷長”制,全區已實現“十有十無”街巷80條。
二是實施街區整理,精心打理城市。出臺《街區整理實施方案》,制訂城市設計導則,紮實推進街區功能優化配置、業態轉型升級、空間優化整理、風貌特色塑造、秩序長效管控和街區精神培育。大力推進“三金海”和諧宜居示範區建設,精心實施老城復興,北京坊等特色片區實現整體亮相。
三是推進管理粒度、頻度、維度精細化,促進治理方式創新。積極推進管理粒度精細化,全面推行國家級城市環境分類分級管理,做實城市管理網格。統籌建立區、街城市治理綜合數據庫,積極運用大數據、雲計算手段,提高城市“智慧運行”水準。積極推進管理頻度精細化,推行公共服務事項“一口受理”、“全區通辦”,不斷優化為民服務和營商環境。積極推進管理維度精細化,強化“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意識,健全街巷自治理事會,建立向市民報告工作制度,推動共建共治共享。創新體制機制,成立西城區城市管理委員會,將城管執法力量及人、財、物事項下沉到街道。
四是加強服務配套,辦好群眾家門口的事。持續優化生活性服務業網點佈局,分街區發佈生活設施服務網點地圖,力爭年內實現居住區高品質生活服務網點一刻鐘可達。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3%,新建養老驛站22家,開闢特色閱讀空間23家,建成街區博物館27家,實體書店達531家。
五是強化黨建引領,助力城市治理。堅持城市治理重心在哪,黨建工作就開展到哪。堅持把支部建在城市治理一線,組建411個街巷治理臨時黨支部,黨員幹部擔起政策宣傳員、矛盾勸解員、信息報道員、整治效果監督員、政治工作戰鬥員“五大員”職責,切實發揮好示範引領作用。
下一步,著重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注重深化街巷長制。深入梳理街巷長工作手冊、管理制度等,完善與理事會、志願者、管理部門的協調銜接機制,加強街巷長專業能力素質培訓,更好地發揮街巷長作用。
二是注重實施方案精細化。推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三年行動和街區整理向縱深推進,加強規劃引導,落實好城市設計導則,統籌好業態功能、風貌特色、配套設施、管理機制等,細化單元實施。
三是注重服務配套跟進銜接。堅持把整治工作與跟進配套結合起來,把優化網點佈局與精準把握需求結合起來。
四是注重文化培育與提升。推進歷史風貌恢復、街區精神培育,堅決管住“過度商業化”,留住原住民,讓老城有故事。
把城市精細化管理理念融入文明創建活動
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滕盛萍
文明創建工作和城市精細化管理同向、同步,互為促進。今年以來,首都文明辦堅持問題導向,以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為契機,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落細、落小、落實,融入城市治理和文化建設。
第一,緊緊抓住背街小巷整治提升這個“牛鼻子”。文明辦協同市城管委制定了整治提升和“十無一創建”兩個方案考評細則。通過文明街巷、文明商戶、文明家庭三大創建活動,動員廣大市民參與街巷治理。建立“日巡、周查、月評、季點評”工作機制,協同有關單位做到定期督察、定期分析、定期通報,建立工作臺賬,加強進度動態管理。在市委宣傳部統籌下,主動配合各級媒體,做好背街小巷輿論報道工作。通過微信、微博、致市民的信,組織居民、群眾開展不文明現象“大家拍”、不文明行為“大勸導”、文明家園“大家建”等主題活動。
第二,圍繞城市精細化管理設計推出文明引導行動。在城市治理中加大文明禮讓文化建設的力度。一是禮讓斑馬線。制定出臺9項20條長效措施,著力抓好46個禮讓斑馬線示範路口的文明創建,年底前拓展到105個,覆蓋16區。二是空調調高一度。面對今年有史以來的高溫,為緩解用電緊張,向全體市民發出空調調高一度的倡議,全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率先示範,市民群眾踴躍支持。三是共享單車文明引導。針對共享單車亂停亂放,佔用盲道等現象,協同市網信辦利用互聯網平臺,聯合發佈“綠色出行 共享文明”倡議書,督促相關企業整改不文明現象。
第三,把文明創建、文明養成融入首都文化建設。立足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總體框架,近期重點抓了三件事:一是加強城市環境佈置。“圖説我們的價值觀”環境佈置工作,共設置宣傳展架3500塊。利用戶外施工圍擋、機場和客運站視屏、交通樞紐LED大屏等,持續滾動刊播公益廣告。二是弘揚志願服務文化。充分發揮“志願服務”城市名片的作用,聚焦城市治理和百姓民生,深化“公共文明引導”和“西城大媽”“朝陽群眾”等志願服務品牌,開展好鄰裡守望、治安巡查、垃圾分類、節水護水、防治大氣污染等志願活動。三是建設鄉情村史陳列室。已在13個涉農區建成陳列室237個、農村精神文明電子宣傳視屏586塊。
下一步,我們將把城市精細化管理理念融入文明城區、文明單位、文明窗口、文明校園、文明家庭等各類創建活動中,進一步深化背街小巷等基層基礎創建,進一步推進“禮讓斑馬線”常態化、學雷鋒志願服務日常化,引導廣大市民增進法治意識、城市管理意識、講文明樹新風意識,倡導市民攜手參與城市共治共管,為建設美麗中國的首都篇章貢獻力量。
交通管理要努力實現“四個轉變”
市交通委主任 周正宇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我委正在會同市公安交管局開展交通精細化管理的課題研究,經過初步研究,我們認為,交通精細化管理應該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涉及政府、企業、社會、市民等各類主體,需要組織其精確、高效、協同和持續運行,形成“企業參與競爭、政府引導監督、公眾提出意見和參與服務”的高效交通管理新模式,從而實現政府管理高效率、企業經營高標準、設施建養高品質、運輸服務高品質、城市運轉更通暢、市民出行更便捷。同時,交通精細化管理還應該是一個精益求精、持續改進、不斷追求卓越的過程,貫穿規劃設計、建設養護、組織管理、宣傳執法、運營服務等全系統,需要從法律法規、體制機制、科技支撐、政策引導、標準建設、社會參與等多角度、多方面給予改進和保障。
下一步,我們一方面將抓緊組織開展交通精細化管理的課題研究,進一步明確交通精細化管理的概念、理念、要素、標準,並設置法律法規、體制機制、標準建設、科技支撐、社會參與、行業管理、重大活動保障等11個分項,全面排查、系統研究交通各領域精細化管理的問題和癥結,提出改進措施。另一方面在管理工作中,努力實現四個轉變:
一是思路向系統化轉變。城市交通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既涉及交通與經濟社會的適應性,也涉及交通系統內部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運營管理等諸多子系統間的協調配合關係。交通精細化管理應從滿足客貨運輸需求著手,全面提高規劃、建設、運營、管理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及主要控制點的匹配性和可操作性,不斷強化整體服務功能。
二是理念向人本化轉變。交通發展的核心理念應由注重硬體設施規模擴張的“以物為本”向注重精細化管理與服務的“以人為本”的精細化方向轉變。要逐步將心理學、行為學等理論方法應用到交通規劃、建設、運營、服務中,打造更加符合出行者需求的交通設施,並在運營組織和服務中充分考慮出行者意願和心理。
三是手段向信息化轉變。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平臺推動管理的程式化、數據化、標準化,提升交通管理的精細化。將信息化科技成果廣泛應用到交通規劃、設計、施工、運營、服務、管理等各個環節,解決內部信息化控制水準低、整體操作應用能力低、信息共享程度低的“三低”問題。進一步加強信息服務工作,以更加準確、實時、個性化、易獲取的交通信息,服務交通出行和交通管理。
四是方法向標準化轉變。進一步完善和細化法規、標準,努力使每項工作都有確鑿的依據,每個崗位都有明確的考核標準。實現對規劃、建設、運營的全過程管理,真正實現交通各項工作的精、準、細、嚴。把精細化管理工作延伸到每個工作細節,層層明確責任,明確重點,狠抓落實,實行對工作效能的細化考核,以實現對工作結果的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