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造電影“夢之都”
北京每年生産影片300余部,佔全國總量的40%,《湄公河行動》《戰狼2》《羞羞的鐵拳》這些引發全民觀影的現象級大片,都來自北京;五年來,北京平均年人均觀影達到2.8場次,高居各大城市之首;農村公益電影年均放映各類題材影片550余部……打造電影“夢之都”,北京在路上。
對拍電影的人來説,北京是實現夢想最完美的地方。
剛剛在北京成立工作室的香港導演唐季禮,這樣概括北京在電影産業上的優勢:“北京既是全國文藝氣氛最濃的城市,又匯集了最頂尖的創意人才,還集中了電影全産業鏈的核心技術,儘管很多電影的拍攝地不在北京,但融資、策劃、劇本、選角、後期製作、宣傳發行都在北京。”
北京參與影視製作的機構目前已達7000余家,在全國遙遙領先;萬達、博納、光線、耀萊這些中國電影的明星企業都在北京落戶;全國各地乃至世界主要影視企業都在北京設有分公司或工作室。拍電影——中國(懷柔)影視産業示範區是全國唯一一處國家級影視産業示範區;找人才——國內最優秀的電影從業者、北京電影學院等頂尖藝術高校都在北京。
2013年至今,北京每年生産影片300余部,佔全國總量的40%;每年票房進入前10名的國産影片,北京生産的平均有6部左右,佔60%以上。
電影不能“唯票房論”,創作應該以人民為中心,弘揚民族和時代精神。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的電影創作既有量的多産,又有質的精品。
“一方面,我們會自主開發原創電影項目,與適合的導演、編劇、影視公司展開闔作,比如根據北京市榮譽市民、籃球明星馬布裏經歷改編的勵志體育片《我是馬布裏》,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真實再現歷史戰役的影片《百團大戰》等。另一方面,密切關注影視企業正在籌備中的好項目,建立影視精品蓄水池。我們會梳理出那些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有藝術特色的電影,給予更多的扶持和資助。”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局長胡東介紹,局裏對影視精品創作一直實行一把手負責制,每年都會通過走訪調研、劇本研討、見面溝通等形式,對一些優質公司、重點作品以及新人新作及時關注。此外,在影片立項等行政審批工作中給予“綠色快通”服務,在創作宣發上給予指導和幫助,通過北京影視出版創作基金給予資助獎勵。
作為第一部用商業片手法拍攝的主旋律題材的電影,《智取威虎山》在投拍之初並不為一些業內人士看好。該片出品方博納影業製作總監許志湧回憶,由於該片改編自數十年前的樣板戲,導演徐克又決定用武俠敘事手法包裝,引起很多人質疑。但當劇本送到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後,該局卻給了影片主創最大的信心。“局裏給出的意見是,這是弘揚主旋律和愛國精神,值得肯定,一定會大力支持。”許志湧坦言,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在主創最需要認可的時候站了出來,給他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該片上映後,無數觀眾驚嘆,原來主旋律還能這麼拍。隨後的《湄公河行動》《戰狼2》,則使得主旋律國産電影在廣度和深度的探索上,不斷向前推進。
《一代宗師》《北京遇上西雅圖》《黃金時代》《親愛的》《滾蛋吧,腫瘤君》《破風》《不成問題的問題》《八月》《岡仁波齊》《羞羞的鐵拳》《紅海行動》……這些觀眾耳熟能詳的優質電影,均為“北京創作”。北京重點扶持的影片《戰狼2》《湄公河行動》《百團大戰》《智取威虎山》榮獲第14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位列全國各省區市之首。
對觀眾來説,還能有比北京更夢幻的觀影城市嗎?222家影院、1406塊銀幕,分佈在全市16個區。平均1.55萬人共享一塊銀幕,而就全國而言是平均3.2萬人共享一塊銀幕。
在北京,不僅不愁沒地兒看電影,還能找到滿足不同觀影需求的影院。追求高端享受的,有華誼兄弟電影匯這類輕奢影院;喜歡看懷舊影片的,耀萊成龍國際影城五棵松店每週有惠民專場;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博物館,則成為文藝青年“打卡”的必去場所;各種影展活動、電影首映禮、北京國際電影節一年一度的電影展映……則讓北京成為全國影迷最嚮往的“朝聖之地”。
充足豐富的電影放映,讓北京成為年人均觀影場次最多的城市。五年來,北京平均年人均觀影達到2.8場次,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2015年,北京人均觀影次數達到3.31場次,成為全國率先突破年人均觀影3場次以上的地區。從2012年至今,北京電影票房從16.1億元飆升至30多億元,增長近1倍。年人均貢獻票房,則從2012年的78元增長到目前的140余元,持續保持全國最高。
對住在邊遠農村的市民而言,電影也從未遠離他們。
在北京,電影已成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最受歡迎的形式之一。目前,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已實現每村年均固定放映40場,年均播放各類題材影片550余部、17萬餘場次,其中近兩年生産的影片60%以上,年均觀影達到820余萬人次。圍繞農村電影放映提質增效的新一輪改革試點也正在籌備中。(記者 袁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