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運河畔千年燃燈塔完成清掃修繕

2017-11-15 09:35:27|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原標題:2248枚老銅鈴重懸 古法老料修正“現代痕跡” 千年燃燈塔完成清掃修繕

通州運河畔千年燃燈塔完成清掃修繕

修繕一新的通州燃燈佛舍利塔矗立在古老的大運河畔。本報記者 方非攝 

  運河之畔,美景再現。

  1400歲的燃燈佛舍利塔近日完成清掃、修繕,2248枚銅鈴重新懸挂回原位,“層層高聳接青雲,朗朗鈴音空裏鳴”的美景重現。此次修繕,幾乎百分之百恢復古法老料,修正30年前大修留下的“現代痕跡”,使古塔不僅“強身”,而且重現“原貌”。

  古法修復祛水泥

  燃燈佛舍利塔俗稱通州塔或燃燈塔,13層密檐,實心構造,是古運河八景之一。

  塔的蓮花座之上,有一道朝南的門洞。此次修繕時,工作人員推門而入,塔內竟有塑膠花。市文物局文保處副處長李糧企猜測:“這是30年前維修時留下的痕跡。”當時修繕主要是為了修補唐山大地震帶來的“後遺症”。

  現代痕跡還不止於此。燃燈塔基座等位置還有水泥修補的痕跡。“水泥砂漿是古建修繕中絕不能用的。我們這行稱呼它是‘絕戶活兒’,因為水泥強度大,下次再維修拆卸時,水泥砂漿會破壞磚瓦。”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原主任李永革説。顯然,30年前的那次修繕並未考慮到這一點。

  塔內屋頂也有現代痕跡。修繕工程現場負責人楊秀海解釋,古代屋頂有瓦釘,用於固定瓦的位置。為了美觀,會給瓦釘加個帽子,同時增加防水功能,避免瓦釘生銹。30年前修繕時,大部分釘帽被更換為水泥材質,此次大修全部重新換回傳統工藝,材質與瓦一樣。

  此外,經過30年的風吹日曬,燃燈塔多層瓦面殘壞,木構件油飾大部分脫落,塔身雜草叢生。

  修塔,迫在眉睫,但也要慎之又慎。上千歲的古塔金貴得很,稍有不慎就會帶來不可逆的破壞,留下永久遺憾。市文物局大約花了四五年的時間,才給古塔定制了一套合理的整體修繕方案。

  修繕時,更是小心翼翼。修塔時,繞著塔搭建了腳手架,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副總經理李博説:“為了避免磕碰文物,腳手架跟文物不能有任何接觸,且要與56米的古塔齊高。”修繕難度可見一斑。

  2248枚銅鈴僅更新6枚

  制定修繕方案期間,古塔接受了一次全面“體檢”,結果顯示:古塔整體結構基本完好,主要問題包括很多風鈴都丟失了、塔基座部分下角磚風化酥解得較嚴重等。

  繞著13層重檐數一數,塔上一共有2248枚銅風鈴,大些的約有兩斤重,小些的有1斤。“燃燈塔出名,有一個因素就是其屋檐上懸挂著風鈴,隨風擺動,聲音悅耳動聽。”李永革説,“塔上挂鈴,顯得更靈動。一座塔層數越多,觸角位置越多,鈴鐺數就會多。”

  經過逐一檢查,塔上半數以上銅鈴存在部件缺損情況,需要整體摘取修繕。修繕時,2248枚銅鈴一一編號、拍照、摘取、裝箱,整個過程一絲不茍。楊秀海介紹:“銅鈴不易腐蝕,隨風擺動,不會銹死。所以大部分銅鈴補配了一些小零件後還可以使用。這一次修繕只更換了6枚銅鈴。”

  不僅僅是銅鈴,修繕中能不更換的就儘量不換。例如古塔鑲嵌的磚雕灰塑身像有424尊,形態各異,堪稱一絕。在塔頂,一隻大塊頭的垂獸已經開裂。經專家反復論證,文物部門選擇傳統的鋦法,捆綁住垂獸,保證堅固還不破壞文物本體。“古建修繕講究儘量不換,避免破壞歷史信息。”原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所長侯兆年説。

  運河畔文物將逐一“喚醒”

  此次修繕後,至少30年內燃燈塔無需大修大補,但必要的保養還是需要的。文物部門在塔身上藏了一批安全監測儀,相當於給古塔請了一位24小時的私人醫生,實時監測古塔健康。古建專家王世仁説:“古建講究歲修保養,古塔每年都要保養一次,例如保證底下基礎排水一定要通暢等。”

  市文物局新聞發言人于平説:“燃燈塔項目將帶動示範整個通州地區的文物保護修繕工程。”今年起,每年用於文物修繕的10億元市級專項撥款將重點向通州傾斜,運河畔的文物將逐一被“喚醒”。

  新聞記憶體  

  門神監修燃燈塔

  相傳,燃燈塔曾由門神之一——尉遲敬德監修。通州區博物館書記任德勇介紹,唐貞觀七年初秋,尉遲敬德奉令對漁陽郡潞縣隋唐大運河段的鎮河塔進行監修。“這裡的鎮河塔就是燃燈佛舍利塔,這也是史料中第一次有關燃燈塔修繕的記載。”任德勇説。

  塔身存放有從東都洛陽恭請來的佛舍利數枚,在塔頂放置了鎏金銅鏡。相傳那次修繕竣工當晚,尉遲敬德叫工匠在塔下燃起篝火,四週拉起帷幔,火光沖天,照得塔頂的鎏金銅鏡光芒四射,連塔下十里以外的船隻都可以看到。從此以後,運河上的船隻來來往往特別順暢。燃燈塔也成為運河上一座著名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