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百餘“生貨”藏品首展

2017-11-17 09:06:43|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中國美術館百餘“生貨”藏品首展

中國美術館內,幾名小學生在徐悲鴻畫作《奔馬》前觀看臨摹。實習記者 武亦彬攝  

  本報訊(記者 陳濤)從今天(11月17日)起,“美在新時代——慶祝‘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特展”,在中國美術館與公眾正式見面。這是一場“非看不可”的豪展,所有參展作品均出自20世紀名家之手,從齊白石、吳昌碩、傅抱石、葉淺予,到徐悲鴻、林風眠、李可染、吳作人,無一不是中國現代畫壇巨匠。這還不止,中國美術館此番拿出的藏品數量也是規模空前,單單吳冠中的作品就多達38件,而且它們中絕大多數屬於首次走出地下藏品庫的“生貨”。

  本次展覽從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中精選近現代名家大師作品200余件(套),呈現在一層六個展廳。其中,2、4、6展廳從晚清趙之謙、何紹基開始,由民初海派任伯年、吳昌碩諸家承上啟下,到齊白石、傅抱石、葉淺予、李可染等,從傳統中開拓出花鳥、山水、人物畫新路;3、5、7展廳從徐悲鴻、林風眠、龐薰琹融合中西,油畫、國畫雙管齊下,到吳作人、吳冠中發揚各自傳派,登上藝術高峰。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以“20世紀中國美術最高水準”來界定這批畫作在藝術史上的位置,它們共同建構起了一段完整的20世紀中國美術史。

  相比畫家的分量,此次展出藏品的罕見程度更為吸引人。眾人皆知徐悲鴻善畫馬,卻鮮有人知曉他筆下的鵝也是一絕。展廳裏一件他創作于1935年的國畫《鵝》,便係首次走出藏品庫與公眾見面。鵝原本只是中國鄉村一種再普通不過的家禽,但徐悲鴻通過勾勒其紅冠、紅蹼、白羽,以及生動喧鬧的神態,成為潔白高貴、顧盼生姿的主兒。與以往常見的風景、仕女、禽鳥不同,這次展出的林風眠作品主要集中在花卉、靜物類題材。培育出“留法三劍客”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的林風眠,並不在意使用何種工具、顏料,在他這些作品中,宣紙、毛筆、水墨、水粉都間或有之。而他更傾心的,是從人皆能見的日常風景裏發現不一樣的美。

  白石老人以畫蝦著稱,這次展出的是他畫的“雄雞”。據傳,他早在三十歲之前就已經能畫出很不錯的雞圖了。更為傳奇的是,中國文人的詩、書、畫、印四絕,老人樣樣精通。在談及自己的藝術成就時,他曾有言“吾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主辦方這回也特意曬出他的篆書作品。

  此番“聚首”美術館的諸位藝術巨擘裏,吳冠中是最後離開人世的。生前他將自己大部分重要作品捐贈給了海內外多家公立藝術機構。據了解,中國美術館收藏的吳冠中作品已超過60件,構成了其從早期到晚年的完整作品系列。此次展出的吳冠中作品數量超過了這批藏品總量的半數。此外,展廳裏還有吳作人作品42件、葉淺予作品23件、李可染作品12件、龐薰琹作品7件。要知道,即便拿出他們中任何一人的作品,都可以組成一場豪華展。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1月26日。有興趣的市民不妨儘快前往觀摩,因為下次再遇到如此陣勢,估計得等到六年後中國美術館舉辦建館六十週年紀念大展了。

  相關新聞  

  百餘件哥窯瓷器故宮亮相

  本報訊(記者 劉冕)一場由故宮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館等7家國內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金絲鐵線——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在延禧宮西配殿開幕,百餘件哥窯精品露臉兒。這也是世界範圍內首次舉辦的以哥窯為主題的大型陳列展。

  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合稱為“五大名窯”。而哥窯瓷器的窯址至今尚未被發現,因此學術界對其“出身”有諸多説法。故宮專家介紹,傳世哥窯瓷器一般胎色較深,釉色有青灰、粉青、米黃等,釉層凝厚如脂,釉面潤澤如酥,而且基本都開有大小、深淺不一的裂紋,俗稱“金絲鐵線”。目前,它們主要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英國大英博物館等處。

  “身世謎團”絲毫沒有影響哥窯的流行。從明清至今,其一直被視作名瓷而進行倣燒。從傳世和考古發掘獲得的實物看,景德鎮禦器(窯)廠在明代宣德年間已成功倣燒哥窯瓷器,清代雍正、乾隆時期達到興盛。此次展覽就會集了故宮院藏傳世哥窯和倣哥窯(釉)瓷器113件(套),以及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博等6家文博單位商借的57件(套)傳世或出土的與哥窯相關的瓷器和瓷片標本、修復品,以期較全面地反映哥窯瓷器的風貌。傳世哥窯灰青釉膽式瓶、灰青釉凸弦紋瓶、明代宣德倣哥釉碗、清代雍正倣哥釉五嶽花插等哥窯精品悉數亮相。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8月31日,觀眾憑故宮門票入院後可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