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用精細化“標準”支撐精細化城市管理
原標題:北京今年已批准發佈159項地方標準 城市管理類佔比高達87%
用精細化“標準”支撐精細化城市管理
本報記者 張然
標準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基本要素,也是實現社會管理目標的有效方法。要做到城市管理“像繡花針一樣精細”,需要更加注重運用標準來管理城市。記者昨天從北京市質監局獲悉,本市近日批准發佈了今年第四批地方標準,其中包括史上最細的《養老機構服務品質規範》、首次發佈的城鎮行業節水評價規範、為文物“體檢”提供依據的全國首個《文物建築安全監測規範》等共12項。
據統計,今年北京市已批准發佈地方標準共計159項,其中城市管理公共服務類項目佔87%。北京市質監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地標突出一個“細”字,通過詳細的標準技術要求解決政策落地過程中的可操作性和實施性問題,引領相關工作提升,為精細化管理城市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養老:養老機構“膳食服務”標準細到食譜
標準編寫組成員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副院長王煥傑介紹,截至2017年初,北京市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320萬,北京每天新增60歲以上老年人近500名,到2020年北京市戶籍老年人口將超過400萬。老齡化問題已成為本市目前突出的民生問題。隨著北京市興建起越來越多的養老機構,老年人對養老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形式和內容需求也更加多樣化,原2008版《養老服務機構服務品質規範》已不能完全適用於各類養老機構。
新版《養老機構服務品質規範》的一大亮點是“細”,其中將養老機構所提供的服務歸納為22項,並逐一結合最新發佈的法律法規及國家、行業最新政策要求對服務的內容和品質要求進行了細化和調整。對比前後兩版標準,在“膳食服務”方面,原版標準只粗略提到要提供“均衡飲食”,但新版地標則細到了老年人每日的營養配比:“大豆及其豆製品每日30克至50克”;“油每日25克至30克”;“蛋類每日40克至50克”……標準還首次要求餐飲部門應對每日三餐的各種食品進行留樣,每種樣品不少於100g,樣品儲存時間不少於48小時。
特別是,新標准將原來的“品質控制”內容首次單獨成章,對各項服務過程中的品質考核達到的要求、檢查方式、對不合格項的處理進行了規定。其中提出:服務提供完成率、餐具消毒合格率、常規物品消毒合格率應達到100%,二度壓瘡發生率、醫療事故發生率應為0。養老機構應每月對相關服務品質指標進行數據統計,查找問題予以改進。
“新標準通過突出精細化和可操作性,以此保障老年人在養老機構裏生活得安全、安樂、安康。”王煥傑説。
節水:城鎮節水評價規範首次細分至行業
本次批准公佈的新標準中包含了首次推出的系列面向行業的城鎮節水規範,其中包括寫字樓、學校、賓館、醫院。
標準編寫組成員,北京節約用水管理中心高原介紹,北京之前制定了機關、居民小區和工業企業的城鎮節水評價規範,但是隨著公共生活用水量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制定公共生活用水的各行業的節水評價規範的指導意義更大。
比如,學校行業是北京市第三産業的主要用水行業之一,2016年北京市學校行業用水量約為5655萬立方米,佔第三産業用水量的比例為10%。雖然北京市多年來大力推廣學校節水,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手段的拓展,學校行業的節水水準仍有提升空間。另外,由於各類學校用水戶內部用水結構和用水行為複雜,該行業節水評價規範的制定也可為北京市第三産業其它行業節水評價的研究和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
記者看到,系列地標以“細”為統領,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技術指標各有不同。比如學校節水又細分為高等學校、普通中等學校和小學。具體的評價細分為管理評價指標、技術評價指標和效率評價指標,每一項指標均提供了測算的具體公式、方法。如高等學校評價指標細緻到公共浴室每人次取水量、食堂人均年取水量等指標。
文保:出臺全國首個細到日常“體檢”的文物建築安全監測標準
北京是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大量文物古跡,根據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北京市現有世界文化遺産7處,各級不可移動文物共3840余處。
文物建築大多年代久遠,受環境變化、氣候變化、地質變化及各種社會因素擾動的影響,存續情況不容樂觀,傾斜、裂縫、酥鹼、空鼓以及蟲害、劈裂、腐朽等病害威脅著文物建築的長久健康。
標準編制組吳星博士介紹,文物部門對文物建築存在的安全隱患歷來極為重視,但苦於沒有可以遵循的相關安全監測規範標準,缺乏明確的衡量指標,什麼情況下需要監測?日常監測什麼?怎麼監測?如何保證修繕保護方案的合理性、經濟性,避免過度修繕?一直是擺在文物工作者面前繞不開的工作難題。此次,北京市出臺《文物建築安全監測規範》,在全國率先啃了這塊硬骨頭,填補了文物建築安全監測相關標準的空白。
標準的特點同樣突出一個“細”字。給出了安全監測全套的工作流程指導,對於文物本體的監測又細分為木結構、磚結構、石質文物建築的監測。對於每一類監測,都列出了操作性很強的表格,對監測項目、監測方法,甚至監測設備均給予了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