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學校的“圍墻” 開放科學活動服務18萬名初中生

2017-12-06 09:30:03|來源:北京晚報|編輯:李玥

打破學校的“圍墻” 開放科學活動服務18萬名初中生

  12月3日下午,記者來到位於北二環的雍和航星園,30位來自不同學校的初一學生正在這裡學習木流牛馬的原理。而這只是北京市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1000余個項目中的一個。

  北京市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以下簡稱開放科學活動)啟動於2015年秋季學期,目前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作為北京市教育改革的一張名片,開放科學活動彰顯首都教育獨特魅力,主要用以解決一些學校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方式單一與學生個性發展需求日趨多樣化之間的矛盾。本學期,開放科學活動分為自然與環境、健康與安全、結構與機械、電子與控制、數據與信息、能源與材料、人文與歷史等七大類,為不同興趣、愛好、特長、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成長髮展平臺。

  開放科學活動自10月28日啟動以來,全市18萬名七、八年級學生已經完成了33%的活動課時量。通過網絡管理服務平臺、督查、學校、家長及社會各方反饋,活動中涌現出一批符合學習認知規律,科學性、探究性、啟發性強、深受學生歡迎的優質課程。這些課程具有適合學生學習的科學原理,能夠與學校內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學習相互融合;活動流程設計規範有序,步驟安排緊湊得當、分工合理;學生能夠獲得豐富的動手操作體驗,學習獲得感高。其中,《木牛流馬》便是一門頗受學生喜愛的課程。據該項目負責人介紹,該門課程學生好評率達到了99%。

  相傳木牛流馬是三國時期的發明創造之一,諸葛亮在北伐時為蜀國十萬大軍提供糧食所使用的工具。荷蘭科學家發明瞭一個相似的機械裝置,只需要風力就可以使其行走,該課程圍繞這一機械裝置展開講解,學生通過動手拼裝一個風力機械獸來探究其中的原理。課程配備一名主講教師五名助教老師,老師講授時間20分鐘,學生動手實踐時間100分鐘。動手實踐時,每六名學生還有一名助教老師進行輔導。

  授課老師告訴記者,這種開放式授課鼓勵學生採取觀察實驗、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既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和來自不同學校的小夥伴交流,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

  2015年,北京市教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大規模引進社會優質資源進入供給側,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科博場館、高技術企業作為資源單位進入教育領域,為全市七、八年級學生提供面向未來的社會大課堂開放式教育服務。在落實活動設計初衷,突出活動內容的豐富性、開放性、科學性、實踐性同時,課程品質在連續兩年的嚴格把關後明顯提高,一批高水準課程逐漸成為“優課”“好課”典型。它們與社會生産生活緊密結合,能夠使學生學以致用;有效銜接校內外學習,助力提高學生學業水準;幫助學生找尋興趣愛好特長,探索職業生涯方向領域;開闊視野、博聞廣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文/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