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景山地區將打造成實體博物館

2018-04-17 08:59:09|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原標題:景山,將古都衚同打造成實體博物館

  本報記者 陳強

  古樸的灰磚白墻、木制的休閒條凳、盛放的海棠花海……上週五,北京下起了綿綿春雨,行走在東城區景山街道三眼井衚同內,清靜亮麗、古色古香的環境讓人心情舒暢,老北京氣息撲面而來。

  緊鄰景山公園、南鑼鼓巷,與故宮北門的距離也不過幾百米,優越的地理位置,曾讓300米長的三眼井衚同一度成了商業街區。“原來這條衚同可亂了,賣紀念品的商店遍佈兩側,坐三輪車的遊客擠滿了衚同,熙熙攘攘,一點也不適合人居住。”從出生就在三眼井居住的老人張俊波,談及衚同的變化時感慨良多,“現在恢復了傳統風貌,乾乾淨淨,讓我找回了許多關於衚同的童年記憶,遊客也能看到真正的老北京衚同了。”

  去年,景山街道對轄區內的主要大街和背街小巷開展集中整治和提升,共整治提升5個社區57條衚同、街巷。“整治後提升環境,在做好風貌保護的同時,我們在規劃設計裏更加注重了對居民生活的關注。”景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蘆微介紹,提升工作不再一上來就刷墻、貼磚,而是從詳細的居民調查開始。街道在三眼井衚同東口建立了“景山街道公眾參與提案屋”, 採取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規劃先行,向居民群眾廣泛徵求意見。

  別看提案屋面積只有十幾平方米,但這裡匯集的民意可不少。東墻上挂著的“路見”景山平臺電子屏,吸引了記者的注意,螢幕中間是景山街道內的衚同地圖,上面用不同的標記分別註明了居民關於超市菜店、綠色植物、自行車停放的建議。平臺的操作人員介紹,居民可以通過下載“路見”軟體進入街道地圖,並對任意地點標注建議,建議提交後,程式後臺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對市民意見的歸類和實時查看,為規劃設計以及城市管理提供依據。

  除了線上提建議的途徑之外,考慮到衚同內居住的老人較多,街道還在提案屋內設立了意見簿。“希望衚同裏能增加些健身器材。”“衚同很長,走起來比較累,如果有可以休息的地方就好了……”居民的每一條建議,都直接決定了衚同的提升方案如何做。

  在制定方案的過程中,街道邀請了清華同衡規劃院等專業機構,“設計團隊分別由文化遺産、建築景觀、園林設計三方面的設計師組成,清晰衚同定位,與居民攜手提升衚同品質。”主創設計師趙丹羽説。

  以三眼井衚同為例,定位為完全的民居衚同,不發展其他業態,而與其相連的沙灘後街,則定位為商業街,保留周邊居民必需的生活門店,新建綜合便民服務體,以滿足群眾生活的便利。沙灘北街則準備通過留白增綠方式,修建貫通式綠化帶。如今,三眼井衚同周圍居民的“一刻鐘生活圈”已經形成。

  下一步,景山街道將深入挖掘和傳承衚同歷史文化,著力打造具有景山特色的文化品牌。計劃把每一條衚同的名稱由來以及衚同中的名人故居、發生過的歷史故事等內容進行整合,生成一個二維碼,安裝在每條街巷的明顯位置,通過掃描二維碼就能以語音、文字、視頻、照片資料等方式導覽,了解每一條衚同發生過的歷史及故事,力爭把景山地區打造成一個實體博物館。“通過這種方式,講好景山故事,增強居民歸屬感。”景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田國明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