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京南水突破五十億立方米
記者昨天從市南水北調辦獲悉,南水進京水總量于昨天5時52分突破50億立方米,其中包括“冀水”16.06億立方米(2008年至2014年京石應急供水工程)和“江水”33.94億立方米(2014年至今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
七成南水供市民飲用
南來之水來之不易,本市嚴格遵循南水北調“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三先三後原則,科學制定用水計劃,研究確立了“節、喝、存、補”用水方針,在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的前提下,優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並利用調蓄工程向水庫和應急水源地存水,增加首都水資源戰略儲備,同時適時替代密雲水庫向城區重點河湖補水;在輸水過程中全程計量、跟蹤監測、精細調度,努力把好水用在刀刃上。
50億立方米的進京南水,自來水廠累計“喝”水35.1億立方米,其中冀水12.1億立方米、江水23.0億立方米;累計向十三陵、懷柔、密雲等水庫和應急水源地“存”水9.4億立方米;通過優化配置,替代密雲水庫向城市河湖補充清水,累計向城區河湖“補”水5.5億立方米。
人均水量提高50立方米
南水北調工程實施以來,本市人均水資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中心城供水安全系數由1.0提高到1.2,顯著提升了城市供水保障,併為城市副中心、新機場建設和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了最基礎的水源支撐。
南水北調供水範圍基本覆蓋中心城區以及大興、門頭溝、昌平、通州等部分區域,超過1100萬人直接受益。一方面,居民飲水水質有了明顯改善,普遍反映自來水硬度明顯下降、水鹼減少、口感變甜;另一方面,有充足的南水保障後,本市大規模開展了自備井置換工程,這三年已關停城區自備井330余眼,新增90余萬市民喝上市政自來水,飲水安全和水質更有保證。今年將繼續推進自備井置換工程,完成中心城區及周邊、城市副中心自備井置換260余戶小區或單位。
此外,南水北調工程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將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融為一體,著力打造南水北調沿線綠色走廊,大寧調蓄水庫、團城湖調節池等調蓄設施新增550公頃水面,顯著改善了周邊生態環境;通過向京密引水渠沿途的十三陵、懷柔水庫和應急水源地存蓄南水,擴大了水域,密雲水庫近三年增加的水面超過5000公頃;通過替代密雲水庫向城市河湖補充清水,用極少的南水極大改善了城區重點河湖環境。
平原區地下水位止降回升
冀水進京六年,初步緩解了密雲水庫的供水壓力,江水進京後,密雲水庫調整了向城市供水的模式。一方面北京主力水廠逐步使用南水置換密雲水庫水,減少密雲水庫出庫水量,密雲水庫2017年出庫水量僅0.7億立方米,比2014年南水進京前6.62億立方米的出庫量相差巨大。江水進京三年多來,不僅每年替代密雲水庫供水約5億立方米,還通過密雲水庫調蓄工程,沿京密引水渠修建9級提升泵站將南水反向輸入沿線水庫和水源地,共計向密雲水庫輸水4.2億立方米。目前,密雲水庫蓄水突破21億立方米,不斷刷新著2000年以來的蓄水記錄。隨著水庫蓄水量的不斷抬升,恢復了水庫多年調節功能,穩步增加了首都水資源戰略儲備,也有利於庫區生物多樣性和區域水生態環境涵養。同時,通過順義小中河向密懷順應急水源地回補地下水超過1億立方米,對促進地下水涵養和恢復效果顯著,補水區域2017年平均升幅近6.96米,最大升幅達17.13米。
受益於南水北調,全市大面積、大範圍壓采地下水,2015年、2016年本市地下水壓採約2.5億立方米,提前完成了國務院下達的到2020年的壓採任務目標,有效促進了地下水的涵養和回升。1999年以來,冀水進京前地下水位每年下降近1米,江水進京前年均下降0.5米,江水進京後出現止降回升的趨勢。2015年底平原區地下水埋深與2014年末基本持平,僅下降0.09米;2016年底同比回升0.52米,2017年底同比回升0.26米;今年3月底,全市平原區地下水埋深平均為25.05米,與上年同期相比地下水位回升0.41米,地下水儲量增加了2.1億立方米。(記者 劉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