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印象博物館開門迎客 老天橋民俗在這裡“活”了
原標題:老天橋民俗在這裡“活”了
參觀者在體驗老天橋遊戲——拔燈。本報記者 方非攝
本報記者 李洋
以老北京民俗文化為特色的天橋地區,終於有了自己的博物館。今天,在北緯路和天橋南大街交匯的市民廣場地下一層,天橋印象博物館正式開門迎客。以後除週一閉館外,這裡每天9時至17時都對市民免費開放。
“為天橋修建一座博物館是許多老天橋藝人的心願。”天橋民俗專家趙興力,在博物館開放之前就多次來到這裡。他回憶,早在2003年天橋部分老藝人回到這裡恢復表演以來,大家就希望能有一座博物館展現天橋的歷史;2013年天橋藝術中心開始建設時,其規劃方案中,便明確提出要在藝術中心主體建築之外配套一座博物館;幾經規劃,一座全面展示天橋地區歷史沿革、景觀風貌及悠久歷史文脈的文化空間終於落成。“有了藝術中心,洋得冒尖兒已經做得很好了;現在有了博物館,土得掉渣兒的也回來了。”趙興力打趣道。
走進博物館,眼前呈現的一切可真的不“土”。
近3000平方米的展陳空間,被劃分為序廳、天子之橋、文化之橋、百姓之橋、復興之橋共五大板塊。踏上天橋橋體複製品,邁入展廳,可見AR版《舊京天橋一覽圖》,用手機掃描畫面上的駝隊、鐺鐺車,就可以收看動態的“名詞解釋”。一幅繪于清代的《皇子回鑾圖》讓人們看到天橋地區在畫作中留下的第一幅全貌。繼續參觀,還可以看到萬盛軒戲臺複製品、天橋地區老字號牌匾的展覽等,所有展品和細節都力圖為參觀者還原一個立體的天橋。甚至,老天橋地區曾經流行的遊戲——打力和拔燈兒也能通過當代方式體驗一把,大鼓、評劇、相聲、評書、琴書、京劇等在天橋常見的曲藝形式也有經典作品的現場試聽。八大怪的表演無法親眼所見也沒關係,體感遊戲“體感八大怪”幫助參觀者模倣八大怪的表演,充滿樂趣。
作為全國唯一一座以天橋命名的博物館,彰顯與傳承天橋地域優秀文化自然是其建館宗旨。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西城區將其功能定位為“民俗博物館+文創空間”。博物館運營方、天橋盛世集團副總鄭翼程介紹,除了固定展陳,這裡每週都將舉辦1至2場文化活動。
博物館內設有兩座小劇場,可分別容納60人和100人。這裡即將成為天橋絕活兒的表演舞臺,以及京味兒童劇、評書和八角鼓的表演場所。天橋民俗圖書館也已搬進博物館內,約兩萬冊以民俗文化為主的圖書,分類排列在錯落有致的閱覽空間內。市民憑藉北京市公共圖書館聯合讀者卡(一卡通)就可以借閱。老舍讀書會也將把這裡作為固定活動空間,開展多種閱讀推廣活動。
參觀者還可以在這裡看到不同以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技藝作品。一年一度,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和西城區文委聯合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時尚創意設計大賽,未來將落戶這裡,展出逾百位設計師以非遺技藝為基礎設計的文創産品。而京劇盔頭製作等非遺技藝,還將在這裡舉辦公益課程,幫助更多市民學習和了解這項技藝。
公益文化講堂、文創産品設計與研發、天橋藝人技藝表演、非遺互動體驗、書籍閱覽及文化培訓……一座天橋印象博物館,一個多維文化空間,正在努力為市民營造一個“活”的文化天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