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村史館裏流淌的運河

2018-07-10 16:16:00|來源:北京日報|編輯:葛寧遠

  鄉情村史館裏流淌的運河

  7月9日,在通州張家灣博物館,觀眾通過展品和多媒體演示了解張家灣的歷史,品讀漕運文化。北京日報記者 方非攝 

  駁船,主要用於小宗貨物從河岸到河港大船之間的駁運。張家灣為京杭大運河最北端的漕運碼頭,素有“運河第一碼頭”之稱,古時候,南來的大型貨船停泊在這裡,之後再通過駁船把商品、貨物運往京城各處。曹志義説,這艘清代駁船是從張家灣鎮蒼頭村一戶村民家中發現的,是村民祖上傳下來的遺物。2015年,張家灣鎮鄉情村史陳列室興建,村民就把古船捐了出來,供大家參觀,“這是大運河漕運興盛繁榮的最好見證。”説起運河,不能不提到船。“這是我們的鎮館之寶,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昨天,指著張家灣鎮鄉情村史陳列室序廳裏的一艘古船,張家灣鎮村民曹志義娓娓道來,“古船長6.4米,寬1.6米,杉木制成,船體共3個大倉,1個小倉,經專家鑒定,是一艘清代漕運駁船。”具有百年曆史的清代漕運貨船、按照1:4比例復刻的古通運橋、明代漕運碼頭旁的敕建福德廟碑、延續至今的中元節放河燈習俗……通州區張家灣鎮鄉情村史陳列室、朝陽區高碑店鄉半壁店村史館,上千件藏品“訴説”著千年運河的前世今生。

  序廳向右,是張家灣鎮鄉情村史陳列室最具特色的“夢回古鎮”展區。展區入口,一座按照1:4的比例復原的古通運橋栩栩如生,旁邊還有一座敕建福德廟碑座,碑座正面刻著“雙龍戲珠”紋飾。

  展廳裏,還能聽見一陣陣高亢嘹亮的號子聲。“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運河號子’!”兼職講解員謝若卿告訴記者,在大運河上行船,從通州到天津順風順水,兩天就到了,可從天津到通州,逆風逆水,就要拉縴,喊號子。研究運河史學家們曾説“北京是運河上漂來的城市”,幾百年間,響亮的號子聲在運河兩岸綿延不絕,運來的木料、石料建起了京城的宮殿城墻、雕梁畫棟。

  大運河北京段全長82公里,橫跨昌平、海淀、西城、東城、朝陽、通州六區。關於大運河的記憶,也散落、珍藏、傳承于沿線的一個個鄉情村史館裏。

  張家灣鎮向南10多公里的通州區漷縣鎮榆林莊村,歷史上這裡是運河的“鈔關”(也就是現在的收費站),由大運河來往的船隻經過這裡都要在官府設立的“鈔關”交稅。

  張家灣鎮向北20公里,朝陽區高碑店鄉半壁店村,雖然已遠離漕運碼頭,但運河文脈依然流淌。

  “要説咱半壁店的特産美食,還得是高蜜和漕幫月餅!”半壁店村史館位於通惠河畔,67歲的方志新從小在這裡長大,還參與了村史館的設計建造。方志新告訴記者,半壁店高蜜,是北京的特産蜂蜜,清朝時還被列為皇宮禦房貢品,“原來半壁店村邊上有一大片郎家園棗林,受大運河影響,這裡水土肥沃,棗花鮮美,半壁店村人放蜂採蜜,味道醇厚。”而這裡的漕幫月餅不只有北方口味,還融合了江、浙、魯等地的飲食習慣, “這是因為從每年春季開漕至初冬封河前停航,那些漕夫、兵丁、河役都要在河上漂個大半年,為了解決他們的飲食問題,半壁店村人才做出了樣式繁多的‘漕幫月餅’。”

  杉木古船、復原石橋、石碑拓片,鄉情村史陳列室裏上千件藏品讓千年前的運河盛景仿佛近在咫尺。“原本來參觀的人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他們熟悉這些老物件,多半是來找回憶的,現在來參觀的,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渴望了解這段歷史,了解大運河的過去,了解北京的過去。”謝若卿告訴記者,目前,張家灣鎮鄉情村史陳列室還只接待團體參觀,需要提前預約,但隨著館內藏品不斷“升級”,未來有望向社會公眾開放。(北京日報 記者 王天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