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興構建四級公共文化網絡 提升文化惠民效能
目前,北京市大興區以逐步建成區——區域——鎮街——村社四級公共文化網絡。記者從大興區獲悉,為提升大興區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該區實施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工程、文化惠民服務拓展工程、公共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工程、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工程“四大工程”,並於2017年1月獲得首批首都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創建資格,構建網絡健全、結構合理、發展均衡、運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綜合文化中心助推文化服務無死角
大興區已逐步建成區——區域——鎮街——村社四級公共文化網絡。區圖書館建立北京全市首家24小時城市書房和首家24小時智慧圖書館,開啟全天候、智慧化、集成化、一站式的服務模式。在地鐵沿線社區和瀛海鎮等回遷社區建成區域文化活動中心,有效彌補服務網絡不足,實現服務人口、服務半徑“雙拓展”,以黃村鎮多點設置,亦莊鎮“1+3+N”為代表的鎮街綜合文化中心,做到文化服務全覆蓋、無死角。
2013年至2017年間,大興區文委共投入資金1.1億元,2018年將在各鎮街再完成100個綜合文化室的提升工程。通過整合企事業單位、地下空間、私人會所、高等院校等各類空間資源10萬多平米,還有效解決了設施空間不足等矛盾。
文化惠民措施將文化活動送到“最後一公里”
創新文化服務供給,打造“美麗新區我的家”“書香大興”“新春嘉年華”“金秋演出季”“歲末大戲臺”等等一批影響深遠、深受群眾喜愛的區域文化品牌。堅持實施一系列文化惠民措施,將文化活動送到“最後一公里”。同時,建立“聯合工作制”,讓原有單一部門牽頭實施的文化活動,變成多部門聯動的區級盛事,擴大活動的覆蓋面和群眾的參與度。
此外,大興區還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將區內文化資源與社會力量有效整合。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良好契機,整合三省市的文化資源,各鎮街也結合地區風俗,開展特色文化活動,形成了一鎮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文化名片”。2016年以來,區、鎮街、村社三級完成原創精品、品牌活動、高雅藝術、系列演出等各類文化活動近7000場次,參與人群超500萬人次。
《大興區文化設施空間佈局專項規劃》將發佈
實施“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公共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工程,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探索形成了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社會、企業、群眾共同參與、共建共享、融合發展的模式,構建“大文化”工作格局。
借助外腦,聚智匯力,與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北京社科院、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等單位的合作共建,為大興區文化事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圍繞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大興區發展的“五區定位”,編制完成《大興區文化設施空間佈局專項規劃》與總規對接,即將對外發佈,為首都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創建、博物館建設和基層文化設施落地提供依據和頂層設計支撐。
積極探索推進文圖館總分館制課題研究與建設,提升基層文化服務水準,豐富城鄉居民的文化活動內容。出臺《大興區群眾文化組織員管理辦法》,加強基層群眾文化組織員的“選、管、育、考”,激發基層文化活力。做好基層文化中心(室)資金使用及提升改造指導。
“全民文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工程方面,在農村建設“文化樂園”,在社區建設“文化會所”,在全區營造“全民文化”氛圍,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作為根本抓手。
成立文化藝術專家委員會,網羅全市乃至全國的文藝名家為文化建設出謀劃策。開展“千人培訓工程”,按照“以需定供”的培訓機制,以“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多層次多角度多渠道培訓區、鎮、村各級文化骨幹,並將培訓納入區委組織部備案;按“有專人、有崗位、有制度、有考核”的“四有”基本要求,採取區、鎮兩級財政保障的辦法配備文化組織員,並組織開展群眾文化組織員培訓活動。
為了讓服務開展得更有針對性,大興區還積極推行“菜單式”“點單式”文化服務,促進優質資源向基層傾斜。按需配送內容也從基本的送演出、送圖書、送培訓、送服務等,逐漸發展到智慧化配送,讓基層需求徵集反饋與按需配送機制更加數字化、智慧化。
截至目前,大興區共有“南海子”文化名人名家17人、“新創工程”公共服務領域領軍人才2人、文體活動帶頭人103名、農村實用人才885名、群眾文化組織員701名;“星火工程”業餘團隊40支、群眾文藝隊伍800支,文藝骨幹2萬人;文化志願者2000余人,常年深入基層開展文化服務。他們的身影遍佈全區各地,常年活躍在基層開展各項文化服務。